素養導向課程的慎思與架構
文/范雅筑 Sonya F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核心素養教育學會理事長
當教師們已經完成跨學科的共同願景、檢視學科的教學需求,並找出學科間教師的合作方式後,我們可以開始考量共備課程的發展。本文旨在提供您一套合適且容易上手的課程設計與清晰的流程,同時能為課程設計提供慎思的餘裕。因為跨學科教師在考量與英語結合的課程時,需清楚理解教學語言的使用層次,切分不同教學階段的語言使用,方能提高課程方案實際實施的語文與學科學習之有效性。故以下就跨學科的課程面向,與目標語言使用的種類與內涵進行探討。
一、4C 架構:內容、溝通、認知、文化
當我們理解跨學科或結合 CLIL 的教學是複雜且與脈絡相關的,接著我們可以聚焦於 CLIL 涉及的語言面向,這些理解有助於我們設計與規劃有效的課堂語言。和跨學科課程發展有關的要素包含內容、溝通、認知與文化。學者 Coyle (2008) 提出了簡明且清晰的 4C 架構,值得設計課程時參考:
(一)內容
內容、概念或學習的主題是學習歷程的核心,內容的習得可帶來概念的理解、新的知識或新的技能。在 CLIL 跨學科的課程中,內容涉及概念、主題或知識的串聯,而非僅是片段學科課程的拼湊。
(二)溝通
目標語言是溝通和學習的橋樑。在跨學科或結合 CLIL 的教學中,我們需要幫助學生學習使用目標語言,並運用語言的規則,但更進一步,我們需要在 CLIL 中使用目標語言進行溝通,意即 CLIL 的課程設計將超越單字背誦與文法學習,CLIL 涉及學習者使用目標語言,但卻與英語課相異。
(三)認知
為了使跨學科或結合 CLIL 的教學有效,課程設計必須挑戰學習者進行思考和反思,從事高層次的思考。CLIL 的教學並非將知識從專家轉移到新手的過程,意即教師無須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透過跨學科或結合 CLIL 的教學,允許學習者在過程中構築屬於個人的理解和挑戰。由於學習者的年齡或能力差異甚大,善用 Bloom (1956) 的認知層次分類,就能清楚理解認知能力發展的順序,可以為您帶來對學生學習情形更加清楚而有效的理解:
(四)文化
透過外語學習,我們能了解這世界是多元的,自理解以外,運用同理和寬容能促進更高層次的國際理解,同時提高對多元文化的認同,當我們能承認「他者」時,我們才能更加理解自我,這是相當重要的概念。因此跨學科或結合 CLIL 的教學,必須涵蓋對解釋、詮釋、個體甚至是不同意見的兼容並蓄,透過學科或結合 CLIL 的教學,我們習得的是一種視野與情懷。表 2 為 4C之架構與內涵:
要使用 4C 的架構來規劃課程,我們不妨和教學伙伴一起討論以下問題。首先從內容開始,我們可以界定跨學科的教學內容,一起討論:
- 我們會教什麼?
- 學生會學到什麼?
- 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 學生的學習成果是什麼?
接下來試著將界定出的內容與溝通各層次的串聯,一起討論:
- 學生需要哪種語言來處理內容?
- 有涉及哪些專業詞彙和短語?
- 學生們在課堂間會從事什麼樣的談話?
- 我們是否需要確認學生學習上主要用語英文的能力?
- 這個單元可能會用到的特定時態或語法有哪些?如比較級和最高級。
- 課學任務和課堂活動的語言如何運用?
- 討論和辯論如何進行?
再來找出可以發展的思考技巧,一起討論:
- 我們必須問什麼樣的問題才能引發思考?
- 我們將運用哪些活動來鼓勵高層次的思考、語言、溝通?
- 哪些內容能夠輔助這樣的學習方式?
- 哪些思考技巧與教學內容切合?
最後,利用文化元素將整個主題交錯編織起來,我們可以利用真實的情境、案例,或探究式的學習,一起討論:
- 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有什麼樣的文化含義?
- 我們如何探討主題中關於他者和自我的關係?
- 文化脈絡和內容、溝通與認知的關聯又是什麼?
二、Language of learning, language for learning, 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
在完成以上 4C 的架構討論之後,我們就可以進到語言設計的階段了。我們以三階段來逐步進行,首先分析學習語言的內容,接著添加內容語言以進行學習,最後透過學習應用於內容語言:
階段 1:分析學習語言的內容 (Language of learning)
首先,我們先找出一段教學期間的內容重點,可以是一個單元、一堂課或一個活動,找出學習的內容範圍。定位後,我們針對內容學習所需的語言進行分析,討論出哪些語言能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大範圍的概念。這樣的分析,主要在於找出關鍵字、片語、句型或語法,方能概略的形成和理解。例如在藝能科的雙語教學中,我們的學生應該要學習使用哪些中英語言?可能是印象派或是拼貼,也有可能是介紹不同觀點的概念等等。如果是數學,可能是數字、加減乘除的英文說法、數量、模式等等。請注意此階段並不著重於字詞翻譯,而在於概念可能如何被理解。
階段 2:添加語言協助內容學習 (Language for learning)
第二階段將重點放在學生身上。為了讓學習者可以在 CLIL 環境中有效學習,此階段聚焦於學生的語言經驗上,也就是充分了解學生在語言上的起始能力(如閱讀和理解困難的字詞等),接著思考認知或學習者策略、課堂討論方式、任務與學生的特別需求有哪些。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會運用很多程序性的語言,有可能是「打開書、想想看、請找出、請利用、請圈出、連連看」等等。所以我們必須理解,當我們用雙語教學時,學生無法達到學習目標,很多時候未必是因為 language of learning 學不會、沒學好,而是 language for learning 聽不懂、看不懂。因此搭建學科中 language for learning 的鷹架,對 CLIL 的課程設計而言,格外重要。必須事先考慮搭建學習的鷹架時,哪些輔助或是引導的設計會有用。這個階段關乎內容和語言是否能真正整合,所以非常重要。
階段 3:透過學習應用內容語言 (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
第三階段是應用階段,也就是內容與語言的習得,透過設計出的學習環境而展現。我們需要設計清楚的機會或任務,讓學生應用其認知、技能和文化意識。我們可以思考,我們如何確認學生都能學會?是請學生口頭回答呢?還是製作學習單?小組報告或許也是種方法。最後我們需要思考要怎麼做,內容才能被充分教授與練習?課前可以做哪些準備?課中需要做哪些檢核?課後需要做哪些修正呢?因此,問對的問題,或是設計出合理並且與教學目標一致的任務要求,非常重要。透過這個階段,學習者才有機會往更高層次的部分去發展,同時也產生自我要求與學習之間相互扣合的內在動機。
延伸閱讀
1.素養導向的教學:概念的解構與重構
2.「設計」、「實踐」、「反思」跨領域課程發展三部曲
3.跨學科如何合作:共構的願景與模式
4.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轉化:跨領域的學科內容結合方法
5.素養導向課程教學評量與反思
參考書目
★ Coyle, D. (2008). CLIL – a pedagogical approach. In N. Van Deusen-Scholl, & N. Hornberger,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 2nd edition (pp. 97-111). Springer.
★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