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  教學議題

素養導向課程教學評量與反思

文/范雅筑 Sonya F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核心素養教育學會理事長

在 CLIL 教學中,時時檢視課程的發展,並對過程和結果時時評估,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這樣的評估能提供課程發展者對未來規劃許多啟示;另外,對於課程發展中學生認知與語言的需求,亦需要教學者時時留意。以下探討三種評量素養導向課程教學的方式,分別為評量的類型與使用時機、CLIL 任務與學習內容的矩陣,與如何以觀課與反思評估課程發展。

一、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

為了充分了解課程設計的有效性,建議 CLIL 的課程發展中除了運用總結性評量外,同時運用多樣的形成性評量。關於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的特色、評鑑項目、運用時機與方式等,分述如下:

(一)形成性評量

形成性評量是不斷進行的、在課程發展中多次被應用的。形成性評量可以由老師給予評量回饋,當然也可以利用同儕互評,觀察學生平時表現、小組報告呈現,或透過找尋學習證據,如檔案評量等,都是形成性評量的來源。形成性評量的運用主要目的在於理解學生學習的多寡與學習的進程,並適時給予學生的學習歷程即時的回饋,幫助學習;在掌握學生學習情形後,教師也能隨時因應並給予需要的教學介入策略,同時也能理解學習歷程中,哪些因素使得學生學習動機高昂,哪些則非。

(二)總結性評量

總結性評量通常在課程的期末進行,會針對整個較大的單元、學段或學年等為單位。總結性評量通常是紙筆或線上的評量,由老師進行評分或外部評量者予以回饋,是一種診斷性的評量,或是標準化的評量。總結性評量的目的在於授予學習者一個認可的資格,或是理解學生在這段期間內學習的總結情況,同時理解學生強弱項落點為何。

善用教學評量,充分理解教學評量的結果,並隨時根據學生學習表現與歷程,調整教學策略,是 CLIL 課程發展中,動態、非線性,且來回往復的歷程。

二、以 CLIL 任務與學習內容的矩陣評估課程的挑戰性

語言與認知之間的關係涉及思考與理解,是相當複雜的歷程。有效的教與學涉及認知挑戰和立即而有效的回饋。在設計 CLIL 的課程中,我們必須確認我們使用的語言不會妨礙理解學生理解,同時我們也必須確認學生有足夠的語言能力,能透過語言能力產生認知的歷程,完成內容的學習,達到認知的要求。Cummis (1984) 發展了一個矩陣,幫助我們理解認知與語言之間的關係。

CLIL 任務與學習內容的矩陣

因著認知需求和語言需求的不同, CLIL 課堂上兩者需要的能力需求可以劃分為四個象限,編號一的象限有高語言但低認知需求,編號二象限語言和認知需求都是低的,編號三象限語言需求低但認知需求高,編號象限四在語言和認知的需求都是高的。我們可以用這樣的矩陣為工具,審視既有的 CLIL 課程需求位居何處,同時也可審視欲發展的 CLIL 課程。另外,一樣的 CLIL 課程,對於每個學生而言,其面臨到的挑戰可能不同,此矩陣可以幫助我們釐清個別學生在 CLIL 課堂中可能遇到的挑戰。

找出課程在矩陣中的定位之後,我們也可以和同儕教師討論以下問題,幫助我們建構或調整目前欲發展的 CLIL 課程。這些問題包含:

  1. 在本單元的認知要求是什麼?學生需要學習那些概念?
  2. 在本單元上如何建構出語言上的可獲得性?意即,有沒有哪些鷹架應該先搭架,才能讓學生透過語言獲得認知上的理解?
  3. 當概念很難的時候,語言的輔助可以怎麼做來增進理解呢?
  4. 製作完教材與學習單後,請再用矩陣重新審視,我們的教材與學習單落在哪個象限?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嗎?
  5. 以我們的學生情況而言,有哪些象限是我們應該要避免的嗎?我們如何知道?
  6. 我們可運用矩陣,在教學前、中、後進行動態與非線性的評估,以理解 CLIL 課堂的複雜性,同時快速而敏捷的覺察目前學生所面臨的困難。

三、以觀課與反思評估課程發展

先前我們提到 CLIL 最好以社群的方式進行,透過 PLC 的社群,老師彼此交流、激盪,同時也形成一個學習型的社群,一起在教師專業發展上成長與學習。由於課程發展是一個做中學的取徑,成為一個反思的實踐者,透過實踐而學習格外重要。因此,和同儕夥伴形成學習型的社群,建立信任關係,開啟做中學的反思歷程,能有效而快速的評估課程發展情形。透過做中學的課程發展評估,包含了支持性的觀課、議課與反思活動。

(一)觀課

首先討論觀課。即便是有經驗的老師,跨領域的合作並以英語授課對他們而言可能也是全新的經驗,透過觀察和反思能夠最快的找出需修正並持續的策略為何。我們可以先在課程發展中,記錄下小組組員共同的疑惑,並且優先排列這些不太確定的部分。當課程進行時,可安排其他組員觀課,理解課程進行中的情形,找出有利學生學習、或妨礙學生學習的因素是什麼?他們看到了什麼能夠做為證據的情形?透過觀課活動,觀課老師與授課教師得以針對課程實踐進行有效的、共同的理解,圍繞觀課所蒐集到的課堂訊息,討論問題,平等交流,深入對話,探討更有效的教學可能性,方便爾後議課時深度對話的生成。

另外,將課程錄影也是很好的方法,很多時候,老師因為視角或自身帶的視框,可能影響他在觀課時關注的部分。有些老師可能注意教導行為,另一些老師可能注意學習行為,也有可能老師在觀課時因為注意某些事物,同時忽略了一些他沒注意到的部分,透過錄影回放,老師們可以重新去關注教室內發生了什麼事。

(二)議課

由於觀課的目的在於評估課程的發展,因此不能把課堂上的事件和現象看成授課教師的缺點和不足,而是當成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的困惑和問題。討論過程中應從學生學的角度,與圍繞學習活動和學習狀態方面,提出更有價值和意義的討論話題和問題。因此,我們需要根據課堂事實,用具體語言描述,讓同儕共學、商量、討論、釐清與研議。觀課老師的議課,可以分成教學內容、課程設計、引導問思、學生互動、師生互動、整體回饋等部分。

(三)反思

透過授課教師提出之反思,針對自己對這堂課的說明及省察,能帶給課程發展小組最大化的理解。由於課程是小組共備、共同發展而來,反思部分也不侷限於授課教師本人,小組成員皆可進行反思。反思面向可觸及學習目標、教學流程、班級特性分析、學生特性分析,以及教學所關切的焦點等。以 CLIL 的課堂而言,認知需求和語言需求更是觀課、議課與反思三者的重點所在。

透過觀看一位教師的教學實踐,瞭解教學設計的妥適性,是評估課程發展不可或缺且極為必要的一環,在觀課前不妨使用確認清單,快速聚焦觀課重點:

  • 觀課的長度、焦點皆要事先協商確定。
  • 根據焦點設計出觀課表格,方便記錄以輔助記憶輔助。
  • 觀課後若能馬上議課,可直接給予口頭即時反饋,記憶也更清晰。
  • 如果有需要回放影片,可讓授課者與觀課者選擇一個事件,先進行描述,之後回放該段落,影片以不超過三分鐘為宜,鎖定觀看的焦點。從議課者的角度,重新審視影片,同時開啟對話,可得到其他議課者多元而豐富的觀點。
  • 在觀課前,可以分配每個人觀課的焦點任務,以 5 個為宜,最多不超過 6 個。在議課時,每個人先分享自己負責觀察的部分。
  • 若有需要,還可進行二次或隨後的議課,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例如針對教材教法進行討論,或檢討共同備課的成效,研議出改進策略,以供教學設計修正使用。

四、結語

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們首先從解構的視角再次重構素養導向的教學,重新理解素養導向教學概念,理解素養導向教學的內涵,在素養導向的教學中產生深學習,並且連結素養導向的教學與 CLIL。接著我們探討「設計」、「實踐」、「反思」,理解素養導向教學的原則與課程發展三部曲,以及為何素養導向教學與 CLIL 得以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式的、彈性且因地制宜的教學模式。

隨後我們進到實務篇,連結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跨學科、使用英語為教學語言的 CLIL 教學,理解為何如此的教學勢必成為未來教與學的必須,同時透過建立跨學科的共同願景、找出學科間教師的合作方式,同時考量學科的教學需求,連結跨學科的教師社群。在形成社群後,我們開始思考課程發展,運用包含內容、溝通、認知、文化的 4C 架構,理解課堂中目標語言的運用,並以心智圖的課程設計架構,架構出 CLIL 課程發展流程。最後,我們以多元評量、語言與認知的矩陣、與觀議課活動等,架構出素養導向課程教學評量與反思。

新課綱實施至今已逾一年,身為第一線教師的您可能也有許多教學上的反饋、問題,或甚至已經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實踐智慧,希望這個專欄分享的一些點滴,提供您審視進而優化自身教學的機會。祝福各位在未來的雙語教學中,成為有機的反思性教學實踐者,進而享受教與學帶來的樂趣,教學相長!

延伸閱讀

1.素養導向的教學:概念的解構與重構
2.「設計」、「實踐」、「反思」跨領域課程發展三部曲
3.跨學科如何合作:共構的願景與模式
4.素養導向課程的慎思與架構
5.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轉化:跨領域的學科內容結合方法

2024karen
talktome_610
39birthday
57STYLE
59style_610
phonicsboard
phonics
27KITE
27KITEBOOK
TKT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