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開講,  教育趨勢

不齊頭式的測驗:動態評量的應用

文/ 高郁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副教授

在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推廣與執行下,課程與教學的改變,也連帶牽動「課程」、「教學」和「評量」三者間的均衡正三角關係。在「評量」議題上,近年來也重新思考傳統以計量理論為基礎、不著重學習過程之評量目的是否適切,並提出解方,例如目前廣受討論的「形成性評量」、「課室評量」等,皆著眼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改變及學生評量成果對於教學反饋。

上期專欄中,我們談到新穎的評量工具―「動態評量」,本期將接續介紹動態評量的應用以及與傳統評量的差異。首先,傳統評量主要評量學生學習的結果;而動態評量則是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例如:在傳統評量測驗中,評量者較不會提供測試者後續的回饋 ; 而在動態評量測驗中,評量者會以提示的方式,提供測試者回饋,並觀察其後續回應,來做為能力或程度進步的判別。此外,在傳統評量測驗中,評量者與測試者關係以中立不介入為主,以避免在評量時產生任何干擾;而動態評量則是在評量者與測試者間搭建互動的關係,以融入教學於評量的過程。

以下針對使用動態評量如何檢測英語的四大技能,進一步詳加說明:

幫助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Kristin J. D., Francis J. T., & Ashley L. H. (2014). Classroom Dynamic Assessment of Reading with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Language and Sociocultural Theory, 1, 1-23.

本研究採用干預型動態評量 (Interventionist DA) 進行評量,主要目的在於了解西班牙外語教師如何透過固定標準的提示,來輔助並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研究測試者總共有 15 人,年齡介於小學四至五年級,且大部分測試者皆學習過五年的西班牙語,其程度介於低階學習者和高階初學者間。

干預型動態評量的特點,在於教師在測驗中按照固定的標準程序提供相關提示,且提示順序由暗示性的提示 (Implicit Response) 逐漸轉變為詳盡的提示 (Explicit Response)。這些提示能夠協助測試者解決在測驗中遭遇到的困難,並促進測試者之潛在發展。研究結果顯示,測試者在第二次測驗提示所獲得的分數皆高於第一次測驗,也表示第二次測驗所提供之提示相較於第一次測驗,更能輔助測試者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

本研究強調動態評量用於閱讀理解之測驗設計,有以下三項特色:

  • 動態評量能用於一般日常之測驗評量
  • 動態評量能適用於所有教學內容
  • 動態評量可協助教師在科技資源有限的情形下實施測驗

檢核英語聽力困難

Kao, Y. T., & Kuo, H. C. (2021). Diagnosing L2 English Learners’ Listening Difficulties and Learning Needs through Computerized Dynamic Assessment.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1-25.
https://doi.org/10.1080/10494820.2021.1876738

本研究結合動態評量以及電腦科技,同樣採用干預型動態評量進行評量,針對臺灣學生,也就是以英語作為第二外語之學習者所遭遇的英語聽力困境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 172 名臺灣國中的學生,所有的參與者皆為英語初學者。測驗中使用的題目為 TOEIC Bridge,以便與準備高中學力測驗之考試做銜接,並將題型區分為 (1) 概述問題;(2) 詳述問題以及 (3) 推理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測試者誤答的題型為概述問題,而原因在於測試者無法聽出問題之主要論述。藉由動態評量分析也顯示出多數測試者在聽力測驗時,對於主要論述部分及關鍵詞句的理解仍需要加強,教師也就能針對這部分進行接下來的教學輔導。此外,本研究指出「迅速遺忘所聽之內容」是最多臺灣學生所遭遇的困境,原因來自於:(1) 測試者短期記憶容量有限;(2) 測試者在認知程序發展上尚未精通。藉由動態評量更能真實瞭解學生的學習困難點,並對症下藥,希望能啟發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

本研究強調動態評量用於聽力技能之測驗設計,有以下三項特色:

  • 動態評量能延伸課室教學
  • 動態評量可幫助學生瞭解自身語言學習盲點
  • 動態評量可協助教師取得量化的測驗結果,並以更客觀的角度去觀察學生的學習發展狀況

協助英語寫作歷程

Poehner, M. E., Infante, P. & Takamiya, Y. (2018). Mediational Processes in Support of Learner L2 Writing Development: Individual, Peer, and Group Contexts. Journal of Cognitive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17(1), 112-132.

本研究透過互動型動態評量輔助第二外語學習者之寫作能力發展,實施方式主要透過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方式,找出學生所遭遇的困境,並適時提供輔助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互動型動態評量之特色,在於教師可以針對每位學生的需求給予適切的幫助,教師也能透過親自指導,更了解學生目前寫作能力發展的程度,並適時調整測驗的難易度。

本研究總共有七位測試者,每位皆擁有大學學歷,所學專業科目為日文,且都曾於日本留學。藉由使用互動型動態評量,探討大學生學習日文時最常遇到的「被動語態」(Passive Voice) 、「可能語態」(Potential)、「關係子句」(Causative)以及「關係被動子句」(Causative-passive) 四個語法困境,以及教師應如何適時給予協助。透過多次草稿修改、教師提供回饋,學生能夠嘗試修改其寫作內容。研究成果顯示,透過動態評量的進行,教師透過個人診斷、同儕合作及全班討論之方式介入協助,並讓受試者們在合作互助的過程中,增進其潛在認知學習發展,進而提升其寫作技巧與文法掌控之能力。

本研究強調動態評量用於寫作技能之測驗設計,有以下二項特色:

  • 動態評量奠定學生正向學習的心態
  • 動態評量可促進課堂討論,如:師生一對一討論、同儕合作及全班討論

活化英語口說評量

Hill, K., & Sabet, M. (2009). Dynamic Speaking Assessments. TESOL Quarterly, 43(3), 537–545.

本研究介紹動態評量於檢測口說能力的四種運用並調查成效,分別為:(1) 介入性協助,此種評量方式透過評量者與測驗者間的互動,以解決測驗者遭遇之口說障礙;(2) 學習遷移,也就是藉由發掘學生潛能,測驗學生如何將內化之能力轉移至新發生的問題;(3) 以團體合作的方式,幫助個別學生在活動中達到其「近側發展區」且發展潛能,以及 (4) 個別學生與他人的合作參與。

以上四類口說評量的運用也各有不同成效:

  1. 介入性協助:本研究結果顯示首次介入性協助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就影響最大,而教師在介入時常使用的方法是「重申法」。
  2. 學習遷移:本研究主要探討學生學習遷移的技巧,能否從第一次角色扮演中轉移至第二次較困難之情境扮演。而研究結果顯示,透過動態評量,所有測試者皆展現出認知內化的能力,並能成功做到學習遷移的範疇。
  3. 團體「近側發展區」:本研究在第二次評量中發現,測試者透過團體「近側發展區」之協助,其分數有明顯進步。然而,能力較高的測試者其分數卻有下降,且下降程度與前者上升程度相等。
  4. 合作參與:本研究發現一名測試者在第二次評量時,並未顯示出學習轉移內化能力,然而在透過與其同伴合作參與動態評量的過程中,此受試者在最後一次口說評量中便展現出其學習遷移能力。

本研究強調動態評量用於口說技能之測驗設計,有以下三項特色:

  • 動態評量能推動學生學習潛能
  • 動態評量能讓學習及測驗間的關係最佳化,並協助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
  • 團體動態評量的方式能協助同儕間的合作學習,且展現語言學習成效

動態評量的相關資源

有鑑於臺灣目前較為缺乏提供「語言測驗與評量」之學術專業知能與教學實務之資源網站,本文介紹之臺灣動態評量理論與應用學術網站,希冀能回應此教學評量之風潮,同時以語言測驗為核心,提供一個專家學者可交流互動的學術空間,同時也成為教學現場教師討論並獲取新知的平台。
臺灣動態評量理論與應用學術網站

57STYLE
差異化教學策略講座
2024ai
grammar
teacher
teacher
2024TOP
open
59style_610
listen
heart_610
TKT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