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務,  數位工具,  數位教學

Assessment as Learning: Kahoot! 促進學習深思考

文/林加振 Rick
現任國小英語教師
教育部國中小行動學習傑出教師

“When the cook tastes the soup, that’s formative; when the guests taste the soup, that’s summative.” 在教學評量領域裡有這麼一句著名的諺語。所謂的 formative 指的就是形成性評量,也就是 assessment for learning;而 summative 指的就是總結性評量,也就是 assessment of learning。但在新課綱中,對於評量更強調的是「評量即學習」,也就是 assessment as learning,讓評量成為學習的一部份,每一次的評量都是一次再學習的機會 (learning how to learn)。而 Marzano 單字教學六步驟 (Explain, Restate, Show, Engage, Discuss, Play) 的最後三個階段 (Engage, Discuss, Play) ,目的就是提供學生多元的單字練習機會,讓學習能真正發生,這也呼應了新課綱對評量的看法。本期將分享在 Discuss 階段,如何結合 Kahoot! 讓學生透過討論與互動,對單字的詞性、同義詞、反義詞、衍生單字、字根字首等知識有更進一步認識。

Kahoot! 是一個在 2013 年於挪威問世的遊戲式免費學習平台,除了在教學場域被廣泛使用外,在商業、社交、培訓等場合也常會看到 Kahoot! 的應用。Kahoot! 的遊戲的方式是:教師端的電腦螢幕會顯示題目以及二到四個選項的答案;而學生端可透過手機、平板下載免費 Kahoot! APP;或運用筆電、桌機開啟瀏覽器,並透過網址 kahoot.it 登入遊戲。學生端的載具僅會顯示二到四個顏色的色塊,無法顯示文字。如果正確的答案是出現在紅色的色塊中,則學生必須點擊載具中的紅色色塊。答對問題即可得分、而且越快答對得到的積分越高。

沒有平板也能玩 Kahoot! 的三個方法:

多數的老師都認為:Kahoot! 一定要在教室有網路、或學生有一人一台平板的情況下才能夠進行。以下將分享即使教室沒有載具,也能順利進行 Kahoot! 的三種方式:

一、結合傳統紙本:

老師們可以把 Kahoot! 理解為一個「佈題」的工具,學生可以運用多元的方式來回答。色卡、小白板、舉牌、搶答鈴、學習單等英語課常出現的主角,都可以是替代的工具。

★ 小技巧:開啟 Kahoot! 遊戲並且點選 Play,還是會需要至少一台載具進入遊戲才能正式開始。但實際上在遊戲當中,並不需真正使用到載具。若教室無法運用載具或無線網路,建議可以運用「兩個瀏覽器視窗」,第一個視窗進入老師畫面、第二個視窗進入學生畫面。

運用紙本道具,連低年級也能體驗 Kahoot! 的魔力

二、善用 Preview 功能:

在開始遊戲前的三個圓點 (more) 的地方,可以找到一個 Preview 的選項,開啟後會同時出現老師端的畫面跟一個學生端的小手機,這個小手機就如同一般的手機,能實際加入參與遊戲。老師可以善用 Preview 功能,讓學生點選小手機來回答問題,也會是一個進行 Kahoot! 的方式。

運用 Preview 功能的小手機,即使教室沒有載具也能進行即時互動

三、Challenge 挑戰模式:

挑戰模式可以將 Kahoot! 的題目發佈為回家功課。開啟 Kahoot! 遊戲並按下 Play 按鍵後,選擇 Assign(之前稱 Challenge),就可以設定這個作業的時效及代碼,時效大約一個月。學生回家只要從 APP 輸入代碼後,就可以在家中完成練習,也解決了課堂中無法人手一台平板做練習的困擾,但請注意挑戰模式無法使用 kahoot.it 網址來進行。

Kahoot! 促進思考與討論的三個活動設計:

一、Kahoot! 分組合作學習:

大班級進行 Kahoot! 活動時,最常發生以下三個狀況:學生反應看不清楚題目、偷看其他同學點選的答案、學生只顧著搶快而忽略思考。因此,筆者將活動改以分組方式進行,每組皆透過一台平板佈題。若是沒有這麼多載具的教室,組員依舊能夠運用紙本的方式來答題。分組進行與大班級進行的差別在於:每回答完一個問題,組長必須帶領組員進行深入討論。這樣的方式確實能解決上述所遇到的三個狀況。

★ 小技巧:老師可以註冊多個 Kahoot! 免費帳號,讓每組負責佈題的平板分別登入不同的帳號,然後再將出好的題庫 share 給這些帳號,就可以讓每台平板同時開啟該題庫,進行分組合作學習。

每組都會分別產生冠、亞、季軍,讓更多學生有成就感。
分組合作學習玩 Kahoot!,讓學生深入思考與討論,不是只搶快回答。

二、Blind Kahoot!

Blind Kahoot! 並不是 Kahoot! 的一個操作功能,而是一種課程設計的理念。Blind Kahoot! 主要的理念就是「Teach with Kahoot! Go beyond review with the blind Kahoot!」讓 Kahoot! 不單純只是一個複習、評量的工具,Kahoot! 也可以是一個呈現新知識的好工具。Blind Kahoot 的教學流程大致是:Introduce → Use a “Blind” question → Explain → Reinforce → Another Blind question → Reinforce → Compound Reinforcement。老師可以先出一題暖身題,喚醒學生的先備知識。隨後立即用一題「盲人題」來測試學生,盲人題就是學生尚未學習過的新知識。等待學生回答完後,老師再進行新概念的教學。教學之後,再運用相關的練習題,讓學生有機會應用與增強這個新習得的知識。最後並統整幾個本單元新學的概念,反覆練習達到精熟的目的。

★ 小技巧:Kahoot! 現在出題可以直接選擇現成的模版進行修改,包括:Teach with slides、Kahoot!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Student selfie Kahoot、Get to know your teacher、Introduce new topics with a “Blind” Kahoot。 優點是老師可以從模版內直接修改文字或圖片,逐步建立自己的題庫。透過 Kahoot! 提供的模版架構,相信老師可以輕鬆掌握 Blind Kahoot! 所要傳達的教學原則與方法。

透過 Blind Kahoot! 活動,逐步架構學生的新觀念 ( 圖片來源

因為 Blind Kahoot! 並不是一個複習的活動,而是一個新的概念的教學。因此結束後,可以再運用 Ghost Mode 再玩一次。Ghost Mode 也是 Kahoot! 十分實用的功能。曾經進行過的歷史遊戲可以再次開啟,讓學生跟先前的「歷史紀錄」PK。讓學生在不同的時空下,跟其他班級的學生、畢業的學長姐、外校的師生、外國的學伴、甚至是一年前或上個月的自己 PK。老師可以了解學生在經過這段時間後,是不是有明顯的進步;也可以藉此了解不同班、不同屆學生的差異。

★ 如何進行Ghost Mode:老師進入 create.kahoot.it 這個網址,上方工具列會找到 Reports 這個區塊,點開後老師們可以找到所有歷史遊戲紀錄,再按下三個圓點的 More,就會出現 Play Again 按鍵,即可讓學生與先前的紀錄 PK。

三、From Learners to Leaders: Kahoot! 分站闖關學習

有別於一般的 Kahoot! 活動,是讓學生被動的回答老師所製作好的 Kahoot! 題庫,透過 From Learners to Leaders 這個活動,讓學生從 Learner 學習者、Player 玩家,轉變為 Researcher 研究者、Creator 創作者、Teacher 老師、Leader 領導者。透過資料搜尋、題目創作、資訊處理、活動帶領、互動討論的過程,訓練學生多元的關鍵能力。

本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請學生分組根據老師訂的主題,透過載具搜尋資料,並合作在「紙本學習單」上完成命題。
第二階段:老師批閱學習單後,請學生合作在 APP 輸入題目,APP 跟電腦網頁版的操作介面都很簡易。
第三階段:輸入完成後,即可開始進行分站闖關活動。
請每組留下一個人在原站當關主,其他的人分散到其他關卡進行闖關活動。關主運用平板開啟遊戲,其他闖關的組員運用平板答題(也可以運用紙本方式答題)。完成一局後,關主不動,其他人以順時針方向移動到下一個關卡。關主除了要操作平板外,還需要能夠講解題目並帶領討論。

學生透過 Kahoot! APP 出題,進行分站闖關

這個 Kahoot! 活動中,學生有六種不同的學習角色,更呼應了差異化教學的理念。有的學生喜歡動手查找資料、有的學生喜歡上台當領導者,更有學生喜歡操作電腦、設計遊戲。這個活動結合多元的學習風格,讓各種不同專長、不同個性的學生都能主動、積極的參與,在活動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定位與工作,並在過程中隨時調整與反思。這樣的教學評量活動,正是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評量」,也是「評量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 的教學活動。

57STYLE
差異化教學策略講座
2024ai
grammar
teacher
teacher
2024TOP
open
59style_610
listen
heart_610
TKT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