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  STEAM,  大師開講

跨領域 1+1>2:臺灣 Makers+CLIL 課程

文/ 簡雅臻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

新北市自 106 學年度起有 14 所學校試辦雙語實驗課程,以學科內涵及語言融合學習做為核心理念,並配置 25 名外師,因應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中校訂課程發展跨領域、主題或議題式的課程教學。跨領域、主題或議題式的課程中,STEAM 為全球熱門、備受重視的整合型課程。新北市新林國小成功地規劃了 Makers CLIL 課程,讓四年級學童除了每週既有的三堂英語課程外,另外加上兩堂英語創客課程,課程由外籍教師 Mr. Conrad 及校內英語教師協同授課。本期要分享的創客課程 Makers CLIL 主題為製作藝術機器人 Artbot。

Makers CLIL 課程設計流程

Mr. Conrad 製作了五種不同的機器人原型,並從中挑選出最適合學生製作的一種,這次的 Artbot 是以牛奶瓶為身體。Mr. Conrad 動員所有學生、老師,請大家將喝完的牛奶瓶清洗後帶到學校,然後將每個牛奶瓶事先切割好,並加工放上電路接點,再用英語寫上 positive, negative, switch, motor 等接點名稱(如右圖),以利學生連接電路。完成 prototype 後,Mr. Conrad 接著寫出製作 Artbot 流程的簡易指導語,並自製以圖像內容為主的電路概念教學投影片,讓電路概念淺顯易懂。

40 分鐘的課程中,Mr. Conrad 全程用英語與學生對話。在此階段,帶領學生快速複習電機的相關概念。接著他啟動 Artbot,讓學生觀察它能做什麼,並在 15 分鐘內透過簡報提問的方式,複習電路的概念及認識製作機器人所需的材料。緊接著讓學生兩人一組,在 20 分鐘內一步步跟著老師的教學指示製作 Artbot。以下將依據上期所介紹 CLIL 的 4Cs (Coyle, Hood, & Marsh, 2010) (Content, Communication, Cognition, Culture) ,逐項分析本次主題內含的 Content, Communication, Cognition 這三個部分。

學科知識 (Content) 與 Maker’s Diary 創客日誌

這門課是藝術機器人 Artbot 主題四堂課中的第三堂,鑒於學科知識與語言不可分,因此在本次課程當中,老師剛開始上課就先拿出一個 Artbot,引起學生十足的好奇心。然而在此之前,前兩堂課教師已經先將電池 (battery)、電線 (wire)、 開關 (switch)、 馬達 (motor) 及電路 (electricity) 等相關字彙介紹給學生,作為課堂的基礎。

Mr. Conrad 的 Makers CLIL 課程中,每位學生都有一本 Maker’s Diary, 讓他們可以透過圖畫記錄重要的電機概念及英文字彙。在製作 Artbot 之前,學生先手繪重要的電路概念,並將英文單字及中文意思加註於圖畫旁。因此 Maker’s Diary 中,有學生自己的繪圖、英文單字及中文說明,三種資訊同時呈現,有利於知識與字彙的學習。下圖是一位學生手繪的 Maker’s Diary,可知學生記錄於創客日誌中的電機概念及單字有:electricity, circuit, open circuit, closed circuit, positive, negative, battery, terminal, wire, switch, simple circuit, series circuit, parallel circuit。Mr. Conrad 在前兩節課的教學中,每堂課會教 7~8 個單字,並留 7~8 分鐘讓孩子們繪圖,最後完成了這本 Maker’s Diary。

Maker’s Diary

這本 Maker’s Diary 相當實用。筆者觀察到學生在製作過程中,許多同學會翻閱自己的 Maker’s Diary 來查詢,並對照 positive、negative 的字義,藉此幫助自己確定電線如何連接。不論是複習電路概念或是製作機器人,學生都會主動翻閱創客日誌,因此這本日誌可說是記錄著科學概念及字彙學習的實用工具。

吸引學生的 ArtBot,學生主動提問 (Communications)

》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

Mr. Conrad 上課後不久,手上拿著一台有四隻腳的機器人,它的腳是用彩色筆做的。學生們看到了非常興奮,心想這個機器人的彩色筆腳到底能做什麼? Mr. Conrad 將 Artbot 啟動後放在紙上,沒想到 Artbot 竟然開始在紙上作畫!從學生的發言中可以觀察到,在看到 Artbot 畫出圖案後,立刻詢問教師 “Why it’s a circle?”,雖然文法不正確,但是學生當下忽略文法對錯,勇於將心中的疑惑提問出來,這就是 CLIL 有別於傳統溝通式教學的吸引人之處。此課程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思考「為什麼、怎麼做」,並藉由語言來溝通學習。另外,教師將 motor 固定於牛奶瓶上時說 “Give me some tape.”, 學生便拿了一小段膠帶給老師;老師覺得不夠再說 “Pass me the whole tape.”,學生覆述一遍 “the whole tape” 後,拿了整卷膠帶給老師,同時也學會 “the whole tape” 就是「整卷膠帶」的意思。這種透過師生自然互動所習得的表達,就是落實了 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

》Language for Learning

英語發問提示

Mr. Conrad 也提供每組學生在製作機器人時,遇到困難時可以使用的英語發問提示(如上圖):”We have a problem. Can you look at this Artbot, please? My motor is not working.”。這種教導學生遇到問題時如何發問的語句教學,是很重要的輔助材料。本次觀課中,筆者觀察到有些學生想要請求教師協助,卻只會以簡單的口語詢問,例如一位學生向老師發問 “Is this? Teacher, is this?”,問了三遍卻沒有注意到老師所提供的英語發問提示。可見教師還需要在 Makers 課程中,多多指導學生發問及尋求協助的語言,讓學生能夠習慣這些用語,達到 language for learning 的目標。

》Language of Learning: Makers 課程中豐富的詞彙語境

CLIL 課程中,重要概念的詞彙會出現很多次,並且以不同的句型出現,有別於目前英語課本中,同一個單元裡的單字屬於同一個語意範疇、詞性,且每課以單一主要句型做替換單字的練習,例如 “It is _____ (rainy, sunny, snowy).”。CLIL 課程的主題相關詞彙可以一起學,有助於情境基模 (schema) 的建立,使學生在情境脈絡中學習單字,效果上比語意相同的字彙一起學會更好。筆者從課堂前、中、後取樣,在一共 10分鐘的錄音檔分析中可以得知,重點單字出現的頻率分別為 battery 出現 25 次、electricity 22次、motor 18 次、switch 和 circuit 各 15 次,robot 13 次、positive 和 wire(s) 各 12 次 等。 另外,以 battery 為重點單字所出現的句型來分析,句中有 battery 的句型非常多元,問句就有 “Do you have a battery?”、”Where does the battery go?”、”Where’s the battery?”。直述句以 battery 為受格的則有 “Here’s the battery.”、”Start from the battery.”、”If we need AA battery, we need two.”、”I need battery!”。直述句以 battery 為主
詞 的 有 “Battery makes electricity.”、”A battery produces electricity.”;由此可知,能與 battery 共同出現的動詞為 make 或是 produce。這麼豐富的語言輸入 (language input) 在目前國小教學現場中,除了繪本教學可以達到之外,也只有 CLIL 課程能提供這麼豐富的語言環境。

CLIL 課程中的高階思考 (Cognitions):知識應用

在 Mr. Conrad 的課程中,筆者觀察到學生如何應用電路知識,由燈泡發亮轉移至 Artbot 馬達轉動的過程。上課期間,Mr. Conrad 在 15 分鐘內透過簡報圖示複習電路概念,主要以問答的方式,說明電流如何順利通過所有元件以形成完整的循環,讓燈泡發亮。後續在製作 Artbot 時,老師請學生說明電流的流向,學生回答電流從正極出發,老師接著問 “Where does it go?”,學生直覺回答 “We go to the light.”。但透過老師的鷹架提示 “Do we have light?”,學生才恍然大悟並回答 “No, motor.”。因為 Artbot 上只有馬達,沒有燈泡,這時學生才瞭解要如何將電路概念從燈泡轉移到馬達。因此這次的 Makers 課程,讓學生在動手做的同時,也思考如何將教師所教導的燈泡電路知識,運用至會畫圖的機器人,課程中充滿了問題解決的機會。

STEAM 本身就是結合科學、科技、工程、藝術與數學的跨領域學習,而 CLIL 則是將學科或主題、議題結合語言教學,因此以 Makers 為主題,讓學生透過動手做,能夠更容易地把英語運用在生活中,使得 CLIL 的課程目標更順利達成。

參考文獻:

Coyle, D., Hood, P. & Marsh, D. (2010). CLI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4AI_610
grammar
2024TOP
57STYLE
59style_610
2024book_610
listen
39_610
toeic_610
2025YLE
2025TKT
2025SP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跨領域 1+1>2:臺灣 Makers+CLIL 課程〉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