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課綱下的英語教學
文/劉楚筠 Tina
資深國小英語教師
文山教育基金會活動部主任
討論得沸沸揚揚的 107 課綱,因為種種因素延至 108 年施行,也就是現在家長們很關心的 108 課綱。十年後,117 課綱將會接棒,這一切的調整莫不是為了讓台灣的教育,更能與國際的教育型態及經濟發展人才需求接軌。究竟 108 課綱強調的是什麼呢?我們的英語教學應該如何因應呢?這一期我將分享自己的觀察與觀點。
素養?素養是什麼?
在 108 課 綱 中, 素 養 是 指 結 合「 知 識 」(knowledge)、「技能」(skills)、「態度與價值」(attitudes & values)三大範疇之後的產物。
而「素養」的對應英文名稱為 competence,「國家教育研究院」出版的刊物中,林永豐教授指出將 competence 翻譯成「素養」,似乎無法貼切的表達出「素養」在中文裡所蘊含的意義。素養的中文詞意包含了一種修養或涵養,而 competence 的英文意思與「能力」較為貼近。
在 108 課綱下的解釋,則較接近為一種可以跨域解決問題、回應較複雜社會情境的通用性能力,且是一種「行動」(action)的能力。
108 課綱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從讓孩子對生活中的現象產生疑問開始,進而解決問題,且希望孩子把所學知識跨越科目疆界的用出來,產生「學習遷移」的效果,並且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終身學習者」。這樣的理想,和許多先進國家或教育體制所推行的教育政策其實若合符節,芬蘭的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從「解決問題」出發)、國際文憑(IB,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體制的設計精髓(極重視學生的 inquiry 探究,重視近身的議題,強調行動和反思),全球錄取率僅 2% 的 Minerva Schools 的最高指標(能做到「學習遷移」,才是真正擁有帶得走的「能力」),也差不多在此了!
素養「考」得出來嗎?
有很好的理想,但如果沒有切合實際的配套措施,改革的效果恐怕大打折扣。一位高中老師說得好:「以老師為主的課程安排,就會是以知識科目排課;但是以學生為主的學習,就必須從學生好奇的問題進入。」然而考試制度之下,有可能公平的「考」出素養嗎?尤其如果學生的學習是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出發,而每個孩子感興趣的方向皆不同,素養是不是就更難被「考」出來呢?正因為「考試」作為一種評量工具的侷限性已經被看見,因此在 108 課綱下,學測的分數佔比是不超過 50% 的,而「學習歷程檔案」正好可以讓孩子的「興趣」以及孩子為此做過的努力被看見!
英文科的教學/大考現況
於 108 課綱的「素養導向」理論架構是向 OECD 國家取經的,而英文正是這套理論架構出處原本所使用的語言。所以若真要說核心素養的推動,我認為英文學科的課綱改革及社會大眾對英文的重視,讓英文一科算是跑在相對前面的先驅。坊間美語班除了有較多時數的 EFL/ESL 課程規劃外,越來越多的 STEA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and Math) 元 素教學內容,讓孩子能把英語當作「工具」學習別的學科(數學、科學、藝術……等),如此便是實踐「跨領域」的學習。而學校也極力讓英文教學活潑化,導入多元文化的元素,這些努力都讓孩子的英文學習環境比從前豐富許多。
以國中英文會考為例,閱讀測驗有極大比例是 「非故事體」(non-fiction),跨到其他科目領域的內容,例如奇特的生物現象、心理學上的發現、文化遺產的起源……等。題組方面也有各種型態的文本:圖表、網頁、新聞報導……等。此外,還有聽力測驗。學測題目也與會考的方向大致相同,只是詞彙量明顯變多。另外還多了翻譯和寫作,而閱讀測驗的主題方面也同樣幾乎是 nonfiction 文本,因此領域跨得相當廣。相較於 108 課綱提到未來國文科題目可能融入有許多數字的圖表題,而數學科的題幹文字部分會變長以描述切合實際生活的情境(等於也測驗學生的中文讀題理解力),英文科的考試已經是如此且行之有年。其實也是因為英文科的教材來源設計,原本就比許多中文科目的教材來得活潑,因此出題方向較易多元化。現在大考著重對文句篇章的「了解」與「推論」,可透過大量閱讀(包括閱讀流暢度的養成及閱讀長篇文章的習慣)及識字(不見得需要完美的拼背出單字)來補強閱讀理解力。但要完全落實 108 課綱的精神,英語教學的方向還是有努力的空間。
108 課綱下的英語教學
108 課綱中提到的九項核心素養包括:「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不同的科目會有各自較為合適的切入點,因此並不是每一個科目在設計課程時都必須兼顧這九項核心素養。然而,如果 108 課綱的最終目標是如其所揭櫫,希望能培育出可以「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願意「社會參與」的「終身學習者」,那麼英文科的教學可以做到的,一定更多!
培養紙筆考試之外的核心素養
在漸趨多元的大學入學管道中,不可不注意的是,「特殊選才」入學名額逐年攀升,其中不乏頂尖大學。以此管道入學的學生,完全不需要看成績,足見紙筆考試之外的核心素養,已被大學端大大重視!如果是選擇以「個人申請」管道入學的學生,除了學測之外,還有佔比一半的學習歷程檔案能夠展現自己「考不出來的能力」,因此鼓勵孩子大量聽,不怯於開口說,培養的就是「溝通表達」的核心素養。這些同樣能幫助孩子的升學表現,只不過不是以考試分數呈現出來。將媒體、科技融入教學,將公民意識與實踐納入某個學期計畫中,可以帶動學生「規劃執行、創新應變」,甚至「學習遷移」的最高能力,也能讓學生透過自己本身的 inquiry探究,進而達到行動 (action)、反思 (reflection)、及解決問題 (problem-solving) 的循環。具備這樣歷程的孩子會對英文科目有全新的觀感,產生更濃厚的興趣,自然也願意為了解決問題而多閱讀、多識字。當一個懂思辨、會看全局並做計畫、且有強烈執行力的學生,做低階思考的「訊息提取式」考試題型時,就像是「一片蛋糕」(a piece of cake) 一樣容易。
運用有效記憶/理解字彙的方法
此外,如前所提及,高中階段學生要認得的英文單字量大增,沒日沒夜的背單字幾乎佔據大半的英文學習分配,甚至擠壓到孩子發展其他英文能力的時間。大考題型幾乎都是考 non-fiction的文章,學生很習慣練就如何找到「片段資訊」的技巧,但在練習閱讀這類文章的過程中很容易失去興趣。問題出在哪裡呢?其實,閱讀「故事體」(fiction) 的文本是學習字彙最有效率的辦法,因為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有豐富的前後文線索 (context clues) 幫助我們猜到字彙的意思,更能牢記使用的情境。因此,我會建議老師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多讓他們讀 fiction,孩子在無痛的情況下可以累積不少單字量,高中時才不會痛苦又生硬的背下那麼多單字。況且,故事體通常很長(但很吸引人),孩子習慣面對長篇小說後,對於大考中的 non-fiction 文章長度,便不至於未戰先顫了。
平日就要訓練孩子的「思辨力」
最後,目前 108 課綱規範之下的學測題目,思辨層次尚不是相當高,只要單字認得,片語認得,大多不是問題。但是當學生未來想要出國唸書時,不免要考 TOEFL 或 IELTS 等英文檢測,這些由國外專業機構出的考題,絕不會只停留在「訊息提取」或「推論」層次的考試水準喔。因此,從小讓孩子習慣多想一想,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作者要寫這個故事?」、「小熊生氣了嗎?從哪裡知道的?」、「怪獸的臉為什麼一下白一下青?為什麼不寫成一下黑一下紅?」、「如果結局換成你來寫,會怎麼寫呢?」這些思辨性高的問題,並不需要懂很多的英文單字就可以進行問答,但卻非常需要孩子很認真的動一動腦。學習的有趣之處,就在於動動腦之後的「發現」喔!
結語
108 課綱究竟會為孩子創造什麼樣的未來?有人滿懷期待,也有人滿腹懷疑。但我認為,不管課綱怎麼變,學習的本質其實從來沒有變過。懂得運用獲得的知識做出正確的判斷及適當的應用,才是真正的「學到」;能樂在「知」本身的人,才可能終身學習。考試的成績,不過是這個歷程中順手摘下的果實罷了,現在的孩子還有更多的選擇。老師們不妨試著看得高、看得遠,讓我們帶著孩子去看到這些可能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