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開講,  教學知能

美國小學好驚奇

文/陳湄涵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我在小學五年級時隨母親移居美國。上學第一天就明顯感受到,美國與台灣的小學大不同。

在美國,我就讀的小學離家很近,從家門口就能看到學校後門,走路不用 3 分鐘。每天 8 點上學,7 點 50 分再出門就好。當然可以早點到校,在操場玩一玩、活動一下,但學校規定須有老師在場,學生才能在操場活動,太早到校的話,沒有老師也進不了學校。學校一旦開放,就會有老師在操場巡邏,確保學生安全。

早上 7 點 55 分預備鈴響起,學生到指定地點集合,由班級導師帶領班上學生進教室,沒有老師帶領,學生不得自行進入建築物。一開始上課,我完全是狀況外,因為美國小學沒有課表,什麼時間要上什麼課毫無頭緒。課程基本上會依照學校設施做安排,也會配合其他班級來調動,除此之外,老師可依當天狀況調整課程進度。有時候一整個早上都在閱讀、寫作;有時候一整天都在做大型研究報告。

在美國,學生絕對不會忘記帶課本,因為根本不會把課本帶回家!如果要用課本,老師會請幾個學生到教室書架上,把課本拿下來發給全班。小學階段甚至連鉛筆跟橡皮擦等文具都不用帶,老師會通通準備好,放在教室,需要再拿出來讓全班使用,用完放回原處就好。

教室內的文具,有需要都可以使用。

Schaefer & Millman (1994) 提到,兒童的專注力從零歲開始,大約一年增加 2 分鐘。小學一年級的 6 歲兒童,專注力約是 12-18 分鐘;六年級的 12 歲兒童,約為 24-36 分鐘。對學習內容感興趣與否,當然會影響其專注力。這樣看來,兒童在既定的長時間課堂中,學習效果不會太好。美國的小學沒有上課 40 分鐘搭配下課 10 分鐘的既定課表,只在上午 10 點左右,會有固定 20 分鐘的休息時間。這段時間老師會把所有學生趕出教室,然後把教室上鎖!休息時間結束前,誰都不准進教室。如此可確保學生都出去曬太陽、跑一跑,老師也能獲得短暫的休息時間。

學生在休息時間不能待在教室,就到操場跑跳。

20 分鐘的休息時間,一樣會有排班老師在操場巡邏,操場旁也有廁所可使用。至於上課時間想上廁所,直接告訴老師就好,老師會給個「信物」,表示允許這個學生離開教室去上廁所,如果學生身上沒有「信物」,卻在走廊遊盪,代表沒有獲得老師許可,會被其他教職員直接帶到校長室。

美國小學一班約 20 個學生,教室面積比台灣的大一些。每隔一段時間,課桌椅就會重新排列組合,有時三個座位一組,有時五個座位一組,不會特別面對黑板。有次我一早到校,發現桌椅被排成像蝸牛一樣的圈圈。教室內有張大地毯,老師常要求學生圍成圓圈,坐在地毯上討論、分享。還有一點跟台灣非常不同,就是美國不能在教室裡吃東西。

課堂桌椅排列方式花樣百出。

在美國就學的第一年,我們班在聖誕節後,換了一個年輕活潑的新老師。她在上課的第二天就帶了一本書,每天 10 點的休息時間結束後,她會坐在地毯一角,翻開書為大家朗讀 10 分鐘。當時的我,一個字都聽不懂,眼巴巴看著其他同學邊聽邊笑,個個東倒西歪的。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本書是 Tales of a Fourth Grade Nothing,是本非常有趣的兒童小說。新老師每天為我們朗讀、每週帶我們到學校圖書館閱讀,還協同其他班級安排 reading buddy(閱讀夥伴)。

「閱讀夥伴」不是由同班學生組成,甚至不是由同齡學生組成,而是大班生和四年級生一組、一年級生和五年級生一組、二年級生和六年級生一組,以此類推。「閱讀夥伴」是由兩個班級組成,每週會安排 20 分鐘,各組的「閱讀夥伴」一起到圖書館,有時一大一小、有時是兩大一小,佔據圖書館的一個角落,由大孩子為小孩子朗讀故事。如果小孩子已有閱讀能力,就一人一頁輪流唸下去。

組成「閱讀夥伴」的目的,就是由大孩子引導小孩子閱讀。整年度下來,同組「閱讀夥伴」的兩個學生就變成好朋友,休息時間還會約好到操場一起玩。「閱讀夥伴」的運作方式,就是 Maria Montessori 提到的 vertical grouping(混齡課堂):由「知者」帶領「學習者」的方式,除了能讓「知者」複習並深入瞭解內容,也能讓「知者」實踐領導能力;「學習者」除了學習內容外,也能透過與「知者」的相處過程,學習與不同年齡者互動,猶如真實社會的縮影 (Cushman, 1990)。

美國小學午餐時間很短,午餐含休息時間才 30 分鐘左右,還要按照年級錯開時間,再輪流排隊用餐。一年級 11 點開始排隊用餐,六年級則是 11 點 40 分左右開始。排隊領完餐盤,就在餐廳找朋友一起坐下來吃飯,早點吃完就能到操場玩,直到午休時間結束,再由老師帶回教室上課。美國的小學,下午 2 點 10 分就放學了,學生離開教室後,會有清潔人員開始打掃。這時還能在操場玩一會兒,當然少不了老師在旁巡邏。半小時後,所有學生就得離開校園,鎖上校門,大家掰掰明天見。

很多人覺得台灣學生的上課時數很長,但每堂課都有下課,上課總時數還不及美國。在美國,全校上下學時間統一,每週上課時數 1,600 分鐘;台灣小學低年級每週上課時數 920 分鐘、中年級 1,160 分鐘、高年級 1,280 分鐘。但作業量又是另一回事了。在美國,回家功課很少,每天最多一張學習單,大概 15 分鐘就能完成,接下來整個下午和晚上,大部分小朋友都在家附近玩耍,從沒聽過有人去上才藝課,頂多是加入球隊。當然還是有很多華人父母,週末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試圖學點華語、瞭解華人文化。

美國小學的數學課程非常簡單,只要不是需要英文閱讀能力的數學應用題,我都能輕易解決,但我的英文能力完全跟不上同齡的美國學生。學拼字與閱讀的時候,我會跟兩、三個程度差不多的同學,到教室後面的小桌子,由助教教導。同時間班上有幾個同學,會到其他年級的教室上課。後來我才知道,這幾個同學的閱讀程度落在四年級,就直接到該年級教室上課。不過家長其實不太清楚孩子在校情形,因為美國沒有使用聯絡簿來做親師溝通的習慣。

我所居住的洛杉磯地區,有很多外來移民,學校會安排各種課程,協助移民家庭的孩子加強語文能力。每天 30 分鐘,我會被安排到學校的另一間教室,由專精 ESL 的老師指導。另外,老師要求我每天花 20 分鐘到圖書館「自主學習」。圖書館旁有幾個櫃子,裡面是整櫃的卡片,卡片上有圖案和簡短的句子。一開始,老師會要我選擇與我的英文能力對應的卡片,我拿起卡片慢慢讀,讀完就回答卡片上的問題,然後拿給老師檢查。有時老師不在場,我就自己對照答案卡,做完就換下一張,每天進行 20 分鐘,隔天再接再厲。

這種學習模式持續了好幾週,每天放學後長達 6-7 個小時,我都在快樂玩耍、看電視。雖然電視的大量語音輸入,讓我的英文聽說能力突飛猛進,但是台灣師專科班出身的媽媽,仍無法接受這種美式的小學生生活。有一天,媽媽終於受不了,於是到校跟老師好好「討論」了一下該如何培養紮實的學科能力,老師欣然出借一套 10 公斤重的「精裝課本」,讓我帶回家使用。然後,媽媽開始每晚「陪小姐讀書」,幾個月下來我的英文能力倍數成長,終於不再鴨子聽雷,也漸漸融入課堂了。

春天到來,學校會在某週五晚舉辦家長日。老師帶著學生,把平常做的報告、勞作放在桌上,讓家長參觀。每個小朋友都興奮拉著爸媽,到自己的作品前介紹一番,不管好壞,都獲得滿滿的鼓勵。也可以到其他教室走走,沿途 That’s wonderful! Amazing! I’m so proud of you! 此起彼落,讓孩子十分開心、溫暖,這樣的正面溢美之辭,在台灣很少聽到,著實讓我印象深刻。

參考資料

★ Cushman, K. (1990). The Whys and Hows of the Multi-Age Primary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or: The Profession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 v14 n2 p28-32, 39 Sum 1990.
★ Schaefer, C. & Millman, H. (1994). How to Help Children with Common Problems. 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 Inc.
2024karen
talktome_610
39birthday
57STYLE
59style_610
phonicsboard
phonics
27KITE
27KITEBOOK
TKT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美國小學好驚奇〉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