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務,  教案設計,  聽說讀寫

跨領域主題的閱讀教學活動設計

文/劉楚筠
璞真英語負責人
公立國中小雙語課程共備講師

關於閱讀教學的理論,相信老師們一定都知道不少。Before Reading、During Reading、After Reading 可以做的活動,通常會包括「教單字句型」、「預測文章的走向」,接著「翻譯講解文意」、「請學生覆述以確認理解」,最後是「發下學習單測驗單字句型或文意理解」等。有的老師可能會再延伸出一些較活潑的手作或讀者劇場類的活動,為單調的閱讀練習增添一點樂趣。

以上活動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有其必要性的,但因為區分相對粗略,所以較容易陷入活動單調化的困境。老師們或許也聽過另一個閱讀理解教學理論架構,我認為是比較詳細且實用的!首先要跟大家說明的是,以下這八種活動類別並沒有一定的進行順序,老師們可以視課堂時間與文章屬性從中挑選幾個適合的來運用。本期會訊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我根據此理論架構,實際操作過的教學活動。

  1. Retell and Summarize 重述與摘要
  2. Question 提問 (讀前、讀中、讀後)
  3. Identify 辨明(主旨、作者用意、細節)
  4. Infer 推論
  5. Predict 預測
  6. Visualize 視覺化
  7. Connect 連結
  8. Evaluate 給予評論

你想問達文西什麼問題?

Question Visualize Connect

有次上課閱讀的是一篇介紹達文西生平的短文,由於考量到學生的字彙量,教材裡的短文寫得比較精簡,所以也相對無趣,僅交代一些事實,不容易讓學生對達文西有感覺。因此我在課前便派下一張學習單,作為回家作業,學習單上有四個問題:

  1. Write or say three things about him. (如果學生不想寫字,可以上課時直接說)
  2. Paste two pictures of his works. (貼在學習單空白處)
  3. One question you would like to ask about him.
  4. One question you would like to ask him.
▲ 手繪或上網找作品圖片都可以。

這是改編自 CLIL 教學法裡 “3 facts, 2 questions, 1 opinion” 的活動。CLIL 教學法提供的活動主要是針對跨領域的主題,因此剛好適合這篇比較側重人物歷史介紹性質的文章。因為此時學生還沒讀到文章,所以我便省略了 1 opinion 這個部分,但同時運用上述閱讀教學策略裡的 “Visualize” (請學生去找圖片或自己畫)及 “Connect” (請學生想個問題問達文西),瞬間就讓 Before Reading 的準備活潑起來了!

給提示說故事

Retell and Summarize

如果是閱讀故事體裁的文章,老師們通常會在教學完畢後,請學生重述故事,而這時可能會遇到孩子支支吾吾、說不出來,其他枯等的同學則漸漸失去耐心、躁動起來,最後老師只好點總是踴躍舉手的那一、兩位同學來完成 retell 的任務;真正需要練習的同學卻沒有機會練到,學習成效自然無法提升。

我的變通做法是先把故事大致分成幾個部分,每部分僅僅用一兩個句子作為代表。句子可以用「敘述句」,也可以用故事裡的「人物對話」。如果孩子的閱讀能力較弱,就直接用「重點語詞」即可。把這些句子或語詞列印出來成為小小的句型條,接著讓學生兩兩一組 (如果有學生想要挑戰自己一人完成,或是有三人希望在同一組的,只要不影響秩序都可以)。至於是要每組都拿到同樣的 4~6 個句子,還是按照難易度給不同組別不同的句子,就由老師決定。例如 A、B、C 三組拿到的句子都不同:

  • A 組: Ben and Tom walked into the forest happily.
  • B 組: “Tom, I’m so happy to see you today.”
  • C 組:walk into the forest

這樣一來,孩子分組上來講述時,故事就會有些變化,其他同學也會較專注聆聽。學生在將句子排序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巡堂,看看孩子是不是真的懂了,並給予必要的協助。排序完畢後可以分組發表。這時,手上的句型條就成了他們的「大抄」,他們可以自行再添加單字跟句子。

有同伴一起上台,孩子會覺得開心,手上有提示句,也會讓他們比較有安全感。如果時間不夠,老師可以抽幾組上台講述就好。如果連做句型條的時間都沒有,或孩子的程度較好,老師也可直接把幾個關鍵字書寫在白板上,一方面可作為學生 retell 時的提示卡,另一方面把重點單字或概念留在白板上,也能讓所有學生都更有印象!

▲ 學生自製提示卡,團體上台不緊張。

假設你是作

Identify Infer Predict

閱讀教學進展到一定程度時,我就會希望培養孩子「辨明」 (Identify) 作者用意與進一步「推論」 (Infer) 的能力。 “Hot Seat” 是一個可以用來達成這個目標的活動。這個活動有點像小記者訪談,被訪談的對象要根據文章中人物的脈絡回答問題,而其他同學則當小記者,要擬定問題、並對坐在 “Hot Seat” 上的人提問

這個練習同時可以訓練孩子問出好問題,以及練習說「問句」!很多學生都習慣回答老師的問題,結果自己不太會講問句,尤其是 “When” 跟 “Where” ,孩子如果發音不清楚,很容易讓聽者有所混淆。至於坐在 “Hot Seat” 上的同學,可以扮演文章中的主角、配角、或甚至是作者,老師可視文章內容決定。

例如以《 三隻小豬與大野狼 》 的故事為例,已經有好多繪本都很關心「大野狼」的心聲,但是,有沒有人好奇「作者」的創作初衷呢 (Identify) ?「豬大哥」的想法 (Infer) 又是什麼呢?這些「舊瓶裝新酒」的嶄新角度,應該都會是有趣的訪談問題!

而「預測」 (Predict) 或「給予評論」 (Evaluate) 通常會跟寫作連在一起,這是讓孩子在有邏輯的前提下,發揮創意與表達洞見的絕佳延伸活動,關於「寫作教學活動」的原則,可參考前幾期的文章,在此不再贅述。

找碴大王

Identify

除了辨明作者用意外,「辨明」 (Identify) 還可以用在「指認小細節」上。我發現年紀比較小的小孩,可能是因為觀察力好的關係,他們對於「指認小細節」非常有興趣!例如:圈出所有 -ed 結尾的字(幫助他們初步建立過去式的概念),或找出所有名詞寫在白板上(熟悉詞性、也順便練拼字)等活動,他們都會表現出一種「我被賦予重要任務」的積極態度!

所以,運用他們「善於觀察小細節」的強項,讓孩子在動態活動之餘,也有機會靜下來辨別句子裡的「錯誤」(例如:可數與不可數名詞的錯誤,或是標點符號的錯誤等等),也會是很適宜的閱讀教學活動。

學生出題當老師

Question

年級比較高的學生則非常喜歡這個 After Reading 的活動。我通常會讓學生自由選擇要出「是非題」或「選擇題」。之所以不選「問答題」,是因為不容易出得好,且容易太過發散、偏離文本,而「是非題」和「選擇題」則較易遵循文本範圍。「選擇題」尤其不時有令我驚豔的表現,因為一個題目要出三個選項,所以很容易看出學生的「出題水準」夠不夠!

我會視情形請學生出 1~3 題,我再從中選取適合的問題來考考全班學生。這時就會發現有的孩子出的是「擷取訊息」題,有的孩子會出「摘要或重述」題,有的孩子甚至能出「推論」題!而最有趣的是,孩子的題目會越出越有水準,這時反而是我得自己補上一些簡單一點的題目,以免難度過高。如果孩子能夠出題考同學,那也表示他們對於文章裡的內容、涵義、單字、句型,都已經嫻熟,因此我覺得這是閱讀課堂上很好的收尾活動。

最後,如果您對教材裡的文章非常沒有感覺,那麼通常很難讓學生感染您對閱讀的熱情。對學生來說,閱讀英文文章並非易事,如果老師無法在花時間備課的同時,連同「對閱讀的熱情」一併傳達給學生,我總覺得有點可惜!所以我通常會「想辦法從中找到我可能會有熱情的點」,並規劃多一點時間在那個部分;如果真的找不到可以激發我興趣的點,那麼我會試著找主題相近且難度相似的文章讓學生閱讀。如果以上都做不到,而又非得閱讀那篇文章不可,我就會在帶完文章後,留些時間讓學生討論怎樣改編文章,它會變得更有意思,反而更能引起大家的閱讀興趣!

總之,正面教材與負面教材都是學生可以學習的對象,端看老師們怎麼運用,但我們教「閱讀」時,如果能「貪心」一點,不僅教英文單字句型,也能傳遞對閱讀的「喜愛」,對於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會是很有助益的!

封面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

2024TOP
open
60style_610
Reading Corner
phonics
big_610
talktome_610
listen
j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跨領域主題的閱讀教學活動設計〉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