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口說教學的 5 W 1 H
文/Jeremy Harmar
對許多英文老師而言,日常上課時的問答,除了能幫助老師確認學生的學習成效,也是一種自然養成和增進口說技能的過程,也因此很少會有人將「口說教學」特別拿出來討論或做為教學研習的主題。然而,在新課綱與雙語教學的催化之下,學生必須具備更完整的口說能力,能夠有組織地論述,並且有效溝通與表達。本期我們就來重新檢視一下,老師們對於口說教學的整體認知與教學方法,並提供口說教學的實用建議。
為什麼口說教學很重要? (Why is speaking important?)
當我們討論口說教學時,最重要的是先區分以下兩種會在英語課堂上出現的口說情境。事實上,這兩種情境在課堂上都會出現,但是囿於學生的程度和老師的教學方法,比重通常會有所不同。在本篇文章中,我們想要討論的是第二種口說情境。
- 第一種口說情境:透過機械式的問答與重複練習,讓學生熟悉既定的問答主題與相關句型的使用。
- 第二種口說情境:學生運用曾經學過的英語,盡可能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同時也兼顧文法正確性。
老師之所以應該鼓勵學生盡可能流利地表達,有三個重要的原因:首先,口說教學活動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學生練習的機會,讓他們能夠預先做好充足的準備,即使在課堂外也能自在地運用英語。再者,當學生運用他們所學過的英語表達自我時,不僅是自身語言知識的展現,也是給予老師的重要反饋。這讓老師可以審視學生在隨機的對話情境中表現如何,以及他們學會了哪些、覺得困難的地方在哪裡。第三,好的口說教學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讓他們真正投入語言學習的過程。
什麼是好的口說教學素材? (What is good speaking material?)
當然,一般主教材當中的對話,都可以當作口說教學的素材,但如果想要更符合口說教學的各個面向,提升學生的口說技能,好的口說教學素材就應該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 讓學生產生想要主動參與的心態。同先前提到的,只有提高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度,他們才能夠感受到學習語言的樂趣,發現自己的學習和成長,並且有意識地自主加強自己的口說技能。
- 具備實際的目的與功能。好的口說素材不能只著重於「學習語言知識」,而是應該具有「真實的語言功能」,並與學生必須具備的其他能力有所連結,例如解決問題、做決定等。
- 將語言運用的範圍最大化。好的口說素材必須經過精心設計,讓學生能夠將學過的語言做最大範圍的綜合運用,而不是讓學生受限於特定的句型或是文法時態。
我們可以使用何種口說教學活動? (What kinds of speaking activities can we use?)
資訊交換 (information gap) 是最受歡迎的口說教學活動之一。學生各自擁有不同的資訊片段,彼此必須透過有技巧的溝通來獲得解答,拼湊出完整資訊的全貌。基本的資訊交換會從兩人一組開始,老師可以發下一張圖片給其中一人,另一人只能聽對方的敘述,將圖片畫出來。比較進階的活動方式則是四位學生一組,老師讓四位學生分別看不同的圖片,然後藉由各自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圖片,建構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另一種常見的口說教學活動是 問卷調查 (conducting surveys),這種活動可以充分引導 學生進入我們所希望的第二種口說情境。問卷調查可以運用在各種不同主題,例如:學生的日常生活(生活習慣、家庭關係)或是喜好(食物、電影、書籍)。問卷調查可以做為常態教學中的一環,讓學生參與問卷設計和報告調查結果,也是相當實用的教學活動。
第三種常見的口說活動是專題討論 (discussions),這種活動能夠提供理想的口說練習機會。有正反兩方意見的主題尤其適合拿來討論,例如:男女的刻板角色、動物保護議題、科技的利弊等,大家對於這些議題都會有自己的想法。然而,最有趣的討論往往是那些在課堂上激發不同想法、引起共鳴、跟學生切身相關的議題。
不過,從一些老師過往的經驗當中,我們會發現,即使討論的題目很好發揮,專題討論卻還是很容易失敗。因為無論是任何人,想要立即能在全班二、三十個人面前,用英文有組織地、流利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其實是有些不切實際的。因此,老師必須事先告知討論的題目、規畫討論的流程,並提供學生相關的知識和語料,最後記得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將想說的話妥善地組織起來。
學生什麼時候應該開口說? (When should students speak?)
很多人認為口說活動應該放在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步驟,例如:當老師教完「現在進行式表未來式」的用法,然後請學生做角色扮演,練習如何邀請他人 (What are you doing this evening? How about going to a movie?)。當然這樣的課程安排並沒有問題,然而教學步驟不一定只能從非口說的活動開始,然後再進入口說活動,這個順序是可以更有彈性的。
學生確實需要一些時間消化和吸收新的語言輸入,才能夠在對話中產出,但是口說活動安排在課堂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是可以實行的。如同前面所提到,口說教學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藉由口說活動盡量表達,可以讓老師知道他們哪方面有所欠缺,接下來的課程規畫就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所需的知識。這種「迴力鏢式」的教學方式,正是由學生的目前表現來決定老師的未來教學。另外,學生在嚴肅且專注的聽講之後,口說教學活動是課堂中學生能夠稍微放鬆的環節,老師也可以將口說活動的成果,列入學生整體表現的一項評分,降低學生對評量的焦慮。
老師應該做些什麼? (What do teachers have to do?)
在口說教學活動正式開始之前,最重要的就是事先提供對於口說情境的先備知識,以及說明成功的口說活動應該如何進行。再來就是針對口說活動的內容,提供關鍵的字詞和句型。
清楚地告知學生這項口說活動的目的為何、活動應該如何進行、有多少時間可以完成。如果是第一次進行的活動類型,記得要提醒他們相關的禁止事項:例如不能偷看彼此的資訊卡、不能使用中文發問、不能只用肢體動作回答等等。針對年紀較小的學生,老師可以先從頭到尾示範一次活動的進行方式。透過親身示範,可以讓學生一看就懂,省去口頭反覆說明和釋疑的過程。
老師應該如何糾正學生的口說? (How do teachers correct speaking?)
通常學生在進行反覆的語句練習時,老師會習慣馬上糾正聽到的所有錯誤。然而,如果是口說活動當中,學生正在試著組織語言和表達意見時,老師也立即介入糾正的話,突然的打斷會讓學生無所適從,無法完整地說完他原本想說的話。而且這樣做也會讓學生誤以為老師只重視語句的正確性,而不是他所表達的內容。
當然老師偶爾會需要適時地介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讓他們能夠保持溝通順暢,以確保活動順利進行。但是一般情況下,比較好的做法還是仔細聆聽學生的表達(若有需要可以記錄下來),盡可能不要中途介入,在活動結束之後再給予反饋。在反饋的環節當中,老師必須先對學生認真參與活動給予肯定、讚許,並針對學生所表達的個人意見做出評論,最後才是糾正語句中的錯誤,並且帶著全班一起進行練習以加深印象。
參考來源:本文編譯自《English Teaching Professional》
封面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