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務,  文法教學

中文裡少見的「語態」是什麼:被動語態

文/邱晏虹 Irene Chiu
補教機構負責人
兒美、成人美語資深教師

許多人都認為就讀應用外語系的人,英文應該很好。其實這個想法是對的、也是錯的。我們可以將學生分成兩大類:第一類:語感好的學生。語感好的定義就是:我說不上來答案為什麼是這樣,但我覺得唸起來很順。憑藉著平常閱讀或是聽力的大量輸入,慢慢地將英文融入在日常生活中,藉此所培養出來的就是語感。第二類:認真努力型的學生。每天都發憤圖強的預習和複習,並且把老師所教導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用盡全力吸收進去。他們可能天生語感沒有很好,但卻是一步一腳印努力地向目標邁進,因此通常這類學生的文法基礎是很深厚的。

我自己是屬於是第一類的人。因為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從來不知道文法是什麼東西!我依稀記得學生時期在學習「被動語態」時,對於每個文法上的名稱,我是完全一點印象都沒有,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我相信這會是許多老師的痛苦,因為當我們從學生轉變成老師時,我們有時對於學生的不知所措,以及學習文法的痛苦,也會感到無所適從。

在十多年的教學現場中,從一開始的 chaos,到現在不論碰到哪一種類型的學生,我都會先告訴他們一件事:「我們可不可以給文法一個機會,像認識新朋友一樣,先認識文法的名字,這樣你們才有機會變熟!」在學習文法之前,先讓孩子把英文文法的各項名稱,中文英文相互對照。這樣一來,第一類學生能夠把無邊無際的語感,統整歸納進入每一個名字當中,慢慢培養他們有根據地使用正確的文法。而對於第二類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在努力之餘,記得如何融會貫通,了解英文其實是可以活用的。這次我想把主題放在英文文法中的「被動語態」,一種連中文說起來都很彆扭的表達方式,分享我如何讓學生可以更快速地進入狀況並且理解與應用。

首先要讓孩子了解「語態」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說話的方式。同一種意思可以用好多種方式表達,例如:「你吃飯了沒?」、「你吃飽了嗎?」、「你剛剛吃了什麼?」,其實都是在詢問對方是否吃過了。而英文當中,也常會有很多種說法表達同一個意思:”What’s up?”、”What do you do?”、”How are you?”、”How have you been lately?”,都是在表達「你最近好不好?」。我常常聽到學生抱怨,為什麼要學那麼多種方法。我會告訴學生,因為每個人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並且合適的方式來說話,這就是「語態」。

再來,要先讓孩子了解何謂「主動」和「被動」?我們平常講話的時候,大部分都是使用主動句比較多,例如「我弟弟吃了那片披薩」,但是偶爾我們也會用被動句來加強說明的力道,例如「那片披薩被我弟弟吃了」,當我這麼說的時候,我應該是想強調那片披薩是我弟弟吃掉的。另外一種情形是我不清楚做這件事的人是誰,也可能會用被動,例如「我的錢包被偷了」,表示我目前所知道的事實,就是有某個人偷了我的錢包。

事實上,所有人第一次踏入英語學習時,學習的都是「主動」的英文用法,而「被動」只是換句話說。接下來,我會畫一張圖來輔助我的解釋,並且進入真正的重頭戲:「主動」和「被動」之間如何對換?

第一步:先提醒英文句子的組成是什麼?
每個英文句子都像是一個人,有著:頭、心臟、手腳。如同我第一篇文章所提及的,頭對應的是主詞  S.;心臟對應的是動詞 V.,因為心臟會不斷跳動;手腳對應的是受詞 O.,也就是接受動作的人事物。不管在任何的文法時態或語態中,都是以此為絕對的基礎,不會改變。

第二步:先把主動的句子寫出來。

  • 每次看到句子,要先看「時間」。以圖中的句子為例,every day 代表每天,每天代表一種習慣,習慣表示要用「現在簡單式」。
  • 現在簡單式  (Simple Present) 要注意第三人稱單數:He/ She/ It + Vs。
  • 把句子用「頭、心臟、手腳」的方式,帶著全班一起寫出來。
  • 再次強調,這是學生們已經會的、也練習過很多次的「主動句」。
  • 在這裡還可以提醒學生,apple 是一個物品,在英文中就是「名詞」,前面不能空空的什麼都不加,加入「an」才能讓蘋果更完整。

第三步:加入被動語態的動詞變化。

  • 讓學生找出主動和被動不一樣的地方,並且要強調,雖然「頭」和「手腳」的擺放位置不同,但「時間」跟「意思」並不會因為主動和被動轉換就有所更動。
  • 我通常會先寫出「蘋果」、「老鼠」和「時間」,最後一步再寫下「動作」。再次向學生強調,英文句子中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心臟―動詞」,所以所有的文法變化都著重在「動詞」,被動語態也不例外。

提及被動語態的動詞變化時,學生最常搞混的就是這個動詞變化是由「兩個元素」組成的,一個是 Be-V.,另一個是 Vp.p.。如果學生是理科腦,那麼利用背公式的方式來幫助理解,他們會很好上手。但如果學生是文科腦,光是把動詞變化想成公式這件事情,就會讓他們感到痛苦。因此我會採取兩者並進的策略來跟他們解釋:

  • 被動語態的動詞變化公式為:Be-V. + Vp.p.,兩個元素各自有著不同的功能。
  • Be-V. 的功能:代表「事情發生的時間」。如果發生在「現在」,就要用 is / am / are﹔如果發生在過去,就要用 was / were。這可以和他們之前已經學會的 Be 動詞做連結,讓學生更容易了解。
  • Vp.p. 的功能:代表「發生動作的真正意思」。只是這邊無法用動詞原本的樣子來表示,必須讓動詞變成「過去分詞」,才可以發揮變化的功效。

現在式主動句:Dad washes the car every week.
現在式被動句:The car is washed by Dad every week.

過去式主動句:Jay wrote those songs in 2020.
過去式被動句:Those songs were written by Jay in 2020.

等學生完全了解被動語態的用法,以及能夠將主動和被動的句子做細節分解後,老師們可以一步一步帶領學生做更多主動句和被動句的轉換練習。不論是哪一種學習法的學生都可以理解,並且慢慢知道如何運用這個難懂的語態喔!

主題表格引導學習、活潑圖像刺激學習、循序漸進加強學習、線上互動遊戲與實用線上資源,提升文法學習動力
在〈中文裡少見的「語態」是什麼:被動語態〉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