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導向英語課:培養學生品格與後設認知能力
文/周忬宣 Aerial
臺北市東園國小英語教師
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綱除了強調「素養導向」的教學外,更以「自發、互動、共好」為理念,期盼學生能成為自動自發的學習者,自身能與他人互動,並且願意整個社會與自然環境共同達到互惠與共好。其中,「共好」的精神與「品格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希冀個人與社群都能擁有幸福、關懷與公平正義的生活。品格教育不僅能影響個體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更能影響整體社會的運作與發展。本篇文章將分享如何利用教室布置與班級經營,將品格教育融入英語課堂中,讓學生不僅能學習到英語學科相關知識,更能學習到品格教育相關的精神與態度。
品格教育海報
在開始進行品格教育融入英語課堂前,教師先將品格教育海報布置於教室的布告欄或是牆壁。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先利用提問 “What does the word ‘character’ mean?” 來引導學生進入本堂課程之主題「品格」。教師邀請學生將 “character” 的定義具體化,並且告知本堂課程學習目標為認識學生應該培養的品格,接著請學生於時間內起身觀察四周的品格教育海報,並且於學習單上記錄品格教育海報的內容。在學生起身觀察品格教育海報前,教師要清楚說明觀察海報的秩序,例如:Walk slowly. No running in the class.,避免學生在四處走動觀察海報時,太興奮導致課堂秩序混亂,降低學習成效。
待學生完成記錄品格海報的內容後,教師將學生分為兩位學生一組,互相討論與核對學習單的內容。在進行小組討論前,教師應清楚說明如何進行討論與合作,例如:每次討論一張海報內容,先由一位同學分享,另一位同學聆聽,接著交換。此外,教師應邀請一位學生到台前,與教師共同示範如何進行討論,相信透過教師清楚地說明如何合作與示範,學生能瞭解到要如何在課堂上相互合作,除了能提升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參與度外,同時也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發揮合作學習的價值與效能。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每一組討論的狀況,觀察學生在討論品格海報時,會出現哪些困難與不確定之處,此時就能給予適時的協助。
結束小組討論後,教師隨機抽籤邀請學生分享小組討論的內容,不僅能檢核學生於學習單撰寫的內容外,同時教導與引導學生逐一認讀品格海報的內容,並且進行英語口說練習。在全班討論品格海報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請學生思考,做出哪些行為才能達到此項品格,並且以圖畫的方式記錄於學習單上。最後,教師再請學生思考 “Which character is difficult to achieve?”,並且記錄於學習單上,請學生分享他們認為哪一項品格最難培養與達成,並且邀請全班學生分享如何克服此項困難,藉此培養良好的品格與態度。此提問的目的與意義,是希望學生能夠真的將課堂上所學到的品格實踐於生活中,並且引導學生共同發揮解決問題與困難的能力。
在本次英語課堂中,學生透過於教室內走動、觀察品格教育海報,與小組同儕討論與分享品格教育海報的內容與意義,最後再透過教師引導與省思,思考品格如何具體實踐於生活中。本次課程的教學活動均屬於任務型與實作型導向,因此學生不僅會主動投入與參與課堂活動,提升學習成效,同時也能學習與同儕互動與合作,培養團隊合作之素養與態度。
磁立貼句型條
對於初次學習撰寫英語句子的學生而言,將英語句子正確撰寫於英語格線中,有助於學生留意英語句子的細節與重點,包含標點符號、字與字之間的空格,以及英語字母是否正確書寫在相應的格線上。本次教學實施對象為國小中年級之學童,國小中年級之學童在低年級學習完英語字母後,開始學習英語句子。本次教學目標為使學生瞭解英語句子的結構與順序,並且學習注意撰寫英語句子的細節與重點。
首先,教師將本單元所學習到的英語句子,個別單字拆散之後,呈現於電子白板上。教師讓學生兩人一組,每組發下一個磁立貼句型條與一支黑色、一支紅色的白板筆。每組的兩位學生擔任不同角色,一位學生擔任「球員」角色,負責將英語句子重組,並且利用黑色白板筆撰寫於磁立貼句型條上;另一位學生則擔任「教練」角色,利用紅色白板筆進行批改,確認是否將英語句子重組成正確的順序,並且於句子中圈出重點與細節,例如:字與字之間的空格、標點符號等。教師可以視學生學習的情況,請小組學生輪流擔任「球員」或是「教練」的角色。小組完成任務後,每組將磁力貼句型條張貼至白板上。教師請全班學生共同審閱每組所張貼的句型條,檢視每一組圈出的英語句子重點,以及大部分學生會在哪些地方有所疏忽,最後再次提點撰寫英語句子的細節。
此次教學利用合作學習的策略,讓學生以分組的方式,主動參與學習與討論,不僅提升學習成效,同時培養學生與同儕互動與溝通的技巧。在學生圈出撰寫英語句子的重點與細節時,學生能夠學習如何檢視自身撰寫的內容,不再只是被動接受教師所教導的英語句子撰寫規則,而是主動注意撰寫英語句子的重點與細節,進而思考自己的認知過程,找出有效的學習策略,提升後設認知能力,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式有更全面性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