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務,  聽說讀寫

展現語言自信的舞台―英語學藝競賽

文/施錦雲
英國華威大學兒童英語教學碩士
現任台北市國小英語教師

新學期的開始,也是語言領域老師最忙的時候,因為此時通常是語文學藝競賽開跑的時間。學藝競賽項目包括: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的歌唱,和國語、英語和閩南語的演說及英語戲劇、讀者劇場等學藝競賽。

光是英語演說就分為兩組:第一組是一般生;第二組則是針對曾經在英語系國家居住過一年以上,或從國外來台就讀的外僑小孩為主。台北市共有 130 多所國小,所以通常這種全市型的比賽會區分為南、北兩區競賽,以免賽事冗長影響學生的參賽狀態。

英語學藝競賽因為競賽項目較多,會由各校視情況分項報名,並沒有規定各種競賽每校都必須參加。就筆者任教的學校而言,除了演說一、二組會固定選一位優秀選手代表學校參賽之外,英語戲劇、讀者劇場兩者會擇一參加,又通常以戲劇為主。主要是因為戲劇觀摩賽的參賽者最多通常為 5 人,而讀者劇場則需要 8 至 20 人,且加上訓練時間常安排在課後或午休時間,在高年級學生中,要找到能配合時間練習的人很不容易,所以會以人數少的戲劇為主。但是校內的班級英語競賽,則會採用讀者劇場的模式。如此一來,對學校英文老師而言,不但能夠熟悉兩種比賽的內容,也能激發學生表演的自信。

以台北市為例,演說、戲劇和讀者劇場的評分標準如下:

(一)演說:每人限時 3 至 4 分鐘

  1. 語音(聲、韻、調、語調):占 45%。
  2. 內容(思想、結構、詞彙):占 45%。
  3. 儀態(儀容、態度、表情):占 10%。

(二)戲劇:時間每組限時 3 至 5 分鐘

  1. 語音:占 30%。
  2. 情感:占 25%。
  3. 內容:占 30%。
  4. 儀態:占 10%。
  5. 上下臺及觀賞秩序:占 5%。

(三)讀者劇場

  1. 發音、語調及流暢性:占 55%。
  2. 創意表現:占 10%(僅限聲音部分)。
  3. 團隊合作:占 15%。
  4. 劇本內容:占 15%(鼓勵創作)。
  5. 上下臺及觀賞秩序:占 5%。

上述三組時間:超越或不足時,每半分鐘扣平均分數 1 分,未足半分鐘,以半分鐘計。

筆者統整各項比賽的評分標準,可大致簡單分為兩個項目:「選手」與「腳本」。針對語音、發音、語調及流暢性方面,許多老師都認為這是最難的一部分,因此在挑選選手時當然就需要考量符合標準的學生。但如果學生是可造之才,只是口語流利度偏弱,通常在這個項目上,筆者會給予學生多方的口語訓練,最常見的就是繞口令 (tongue twister)。雖然很有挑戰性,但學生卻很喜歡這種音韻的發音練習。對他們而言,就像在玩舌頭和嘴巴的協調遊戲。相信老師們都知道這個常見的 tongue twister: She sells sea shells by the sea shore.;學生對於 r 和 l 的發音常會混淆,這個繞口令就提供了很好的練習。鼓勵學生平時沒事對著鏡子練習,如果可以在三秒之內完成這段繞口令,就很不錯。若是可以挑戰在兩秒內完成,那就更優秀了。此外,也可以請選手們兩兩互相練習,彼此糾正鼓勵。

在此分享一個很棒的 tongue twister 網站,上面不僅提供了很多繞口令文本,也提供正確發音的慢速和快速唸讀。當學生能流利地說出網站上提供的繞口令時,相信發音、語調和流暢性就不是問題了。因為繞口令的目的,在增進學生口說的流暢性和發音的正確性,同時兼具好玩的特質。最後,學生只要對於比賽時所要表現的內容非常熟稔,就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通常獲勝者除了英語口語能力好之外,一篇優秀的演說稿或是戲劇腳本,也是得獎的關鍵因素。這樣的文本通常還是會出自老師的筆下,而非參賽學生手裡。大部分好的演說稿,會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符合,通常是學生從一次難忘的經驗,體會到某件事情的重要性。例如:生了一場大病,生病過程中家人的細心照顧、病癒後對家人的感謝,或是領悟到健康的重要等,都是常見的獲獎文稿類型。

至於戲劇或讀者劇場,要找到好腳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常好的劇本,很可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或寓言,這類的腳本可能都已經參賽多次,已經缺乏「新鮮感」了。但是,若要老師們自創腳本更是一個挑戰。筆者因為有時會擔任國小英語讀者劇場的總決賽評審,發現到這幾年自創腳本的趨勢,已經從以往的環保議題 (environmental issue),擴展到食安問題 (food safety)、社群媒體的使用 (usage of social media) 等與生活時事相關的內容。但要自創一套全新的腳本,仍屬不易,筆者通常會從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種方式是將腦海裡印象深刻的中文故事,改寫成英文腳本,或從英文故事中節錄部份情節。例如筆者曾經從 Charlotte’s Web《夏綠蒂的網》一書中節錄一段 Wilbur, the pig ran for life,或是將中文常見的成語故事「瓜田李下」,改編成一個倒楣的旅人被農夫誤會,導致追捕大逃亡的故事:The traveler and the farmer。

第二種方式則是改編耳熟能詳的經典童話,除了腳色可以錯置外,還需要融入現代的元素才能創新,例如 Little Red Riding Hood《小紅帽》可以改編成:因為奶奶走丟,所以需要透過手機上的 GPS 找到奶奶。或是 Gingerbread Man《薑餅人》故事中,因為主人具備健康意識,Gingerbread 被烘焙成一塊高纖無糖的餅乾,狡猾的狐狸嫌棄它難吃,反而能逃過一劫活下來。這樣的改編都賦予了經典童話新的意義,且更符合目前生活型態的詮釋。因此在這裡鼓勵老師們都能嘗試自創腳本,從生活中的觀察出發,更容易獲得寫作的好點子。

筆者指導的戲劇團隊,參加台北市英語戲劇競賽榮獲最高榮譽優勝的戲劇,就是改編自童話故事中《鳥的選美》 The Arrogant Peacock。戲劇中,孔雀被塑造成一個漂亮但自大的主角,黑漆漆的烏鴉則是其貌不揚但心地善良的角色,另外還有鴨子和鵝兩隻配角。透過鳥兒們平時的相處和穿插的角色互動,可以得知兩位主角的個性。最後,讓天神的選美製造故事的高潮,結果善良的人格才是王道,進而闡述故事更深一層的意義: “Beauty catches the attention, but personality captures the heart.”。這種在劇末含有寓意的腳本也常深獲評審們的青睞。

▲ 比賽影片。

很多老師們常以為戲劇需要一堆道具或是戲服,會造成準備上的麻煩。但其實在評分標準中,道具並沒有列入評分項目,因此參賽的老師們也不用過度為準備道具傷腦筋。我常舉例:傳統戲曲中簡單的舉手揮鞭,就能讓人得知主角在騎馬,並由此鼓勵學生,不見得需要透過真實的物品來傳達意思,只要在動作上正確演繹,即可透過肢體語言傳達意思與情感。通常在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也是一種很好的感官磨練。

好的表演要有好的演員和好的腳本,但更重要的是要花時間投入練習,才能獲得最終的完美演出。Practice makes perfect. 和 No pains, no gains.,才是我們希望教導給孩子的,永恆不變的成功哲理。

27KITE
27KITEBOOK
speakingBOOK_610x310
style_610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展現語言自信的舞台―英語學藝競賽〉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