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務,  聽說讀寫

讀出感情?還是讀出矯情?

文/林鈺城 Mike Fatbat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百大教師
曾任教育部國小英語領域中央諮詢輔導員
現任國小專任英語教師

訓練學生參加比賽,一開始是技術,久了變藝術,要拿到優異成績,有時需要魔術,但最棒的成就是把孩子從不行變成行的煉金術!

很多人都會說「小朋友就該有小朋友的樣子。」我們都希望他們快樂成長有自信,但期望值一提高、有形無形的壓力自然就增加。一旦表現傑出,想讓他們去參加比賽、獲得佳績,又要他們享受過程、保有自我特色,這幾乎是兩個極端,很難兼顧!其實家長和老師自己看待「如何呈現」一場表演、一篇文章、一首歌曲的標準,就是帶領孩子朝不同方向前進的準則了。

我在一場研習後分享了下圖的金字塔:這張圖表達的是我平常訓練學生朗讀、演講或說故事比賽的層次,也是我當評審時取決名次的標準。我覺得表演的最高境界是:表演者能夠對文章內容感同身受,讓聽眾光是聽聲音、看表情,就算不懂故事內容,都能感覺到喜悅、悲傷或憤怒。任何比賽,不管是朗讀、演說讀者劇場、戲劇或歌唱比賽,最基本的都還是發音!再往上一層是語調,如果訓練者自己怕發音不夠準確無法糾正,可以靠 online dictionary 或 text to speech 等各種網站幫忙(輸入單字、句子、段落或整篇故事都可以,還能選擇腔調、速度、男女甚至下載成 mp3)。

底下這兩層的功夫都 OK 了,接著就是讓表演者自己想出表情和動作,不要講到 “I’m going to be late.” 永遠都是指著自己手錶、加上皺眉頭,流汗永遠都是左撇右撇把汗甩掉,巫婆永遠都是尖銳的笑聲開場…… 要多聽聽小朋友的想法,藉由討論、觀摩網路影片其他人的作法,訓練者不要干涉太多,讓孩子當舞台上真正的主角,把自己的風格建立起來、而非只是延續老師的意志,這樣台風自然就會穩健,因為那是自己的東西、不是別人給的!「自然」最重要。我看過太多小朋友,用手勢記台詞,真的是一個單字、一個動作(尤其是中低年級),弄得好像馬戲團雜耍;或表情過多、搶了故事本身風采。其實,融入角色最有效,而唸熟故事最要緊,且弄好發音最基本(是一步步往前追溯的!)問問小朋友:這個動作,想表達的是什麼?真的可以增添聽者的想像空間嗎?讓小朋友自己想適合他們的動作,老師只需要給建議。不要當『雞婆又礙事』的家長或老師!

我認為最難達到的是最上層的 empathy (同理心),就是他們對於這篇文章或故事的感受度。舉個例子:大地震後,日本的主播很嚴肅、甚至強忍難過地報導消息、試圖鎮定人心,而外國記者幾乎是見獵心喜、一副 “The sky is falling~” 的樣子,有的甚至眉飛色舞,那就不是對自己陳述的內容有感情,只是浮誇的呈現。朗讀也是、演講亦然,如何能展現對內容的熟悉度、同時又表達對這個現象、理論、童話、過程的認同或感受,這絕對不只是「唸得對」就好!

另一方面來說,發音不準確,但長相討喜、聲音表情豐富,會不會影響觀眾的感覺?如果是表演,那也許可以,戲劇效果足;如果是廣告,只要話題性夠,閱聽大眾也不會太在意。但如果放在比賽當中,評審心中的一把尺,就很重要了!

前些日子我在自己的一個 FB 社團【Fatbat 朗讀演說讀者劇場俱樂部】分享一則貼文:The Feminj 粉絲頁上的一支廣告,是電影「屍速列車」男主角孔劉幫 LV 名錶拍攝的。孔劉的聲音非常有磁性、人又帥氣,搭配著 jazz 背景音樂,廣告就給人時尚高貴的感覺。但發音多處有誤,對於犯了職業病的我來說,挺令我皺眉的…… 底下留言出現不少「融化了!」「好有磁性!」「太帥了!沒注意到發音問題」的讚嘆。我點進原出處,網友們的留言更是一面倒,「好想跟他講電話!」「耳朵懷孕了!」「我跟他戴情侶錶耶」但也有人提到:「發音不夠精準,其實會造成溝通上的誤解。」「會唸錯的字他都唸錯了,這還有什麼好說的?」發音錯誤真的是難逃評審靈敏的耳朵啊。

而我的提問是:「他很聰明地含混帶過某些單字,而因為音質好、加上很有自信,讓大家印象深刻。但是這在朗讀或演說比賽之中,有沒有辦法成功呢?」就我來說,發音不標準,再怎麼炫的道具、服裝、誇張手勢和表情、優美嗓音都是枉然!是孔劉,只要聲線好、錯再多大家也 OK?是孔鏘、發音再怎麼漂亮都可能被埋沒?我想並不盡然。今天先跟大家分享我針對朗讀、演講和說故事比賽的訓練方式:

A. 把學生最常出現的錯誤集合、放大、模仿、提醒:包準他們不好意思之餘,會痛改前非而且還放聲大笑。台灣人講英文最需要加強的就是尾音、連音、長母音。譬如: “They were both great and wise, and they both love gardens.” 光是這一句,就可以指出問題: “and” 唸成 “and 得”、 “great” 唸成 “gret”,而且 “great and wise” 其實可以連在一起。

B. 速度和準確度的平衡:不是唸完就交差、不是快速就熟練。以趕高鐵的速度,絕對上氣不接下氣,捉襟見肘、不忍卒「聽」。於是「斷句」這回事兒,絕對是「樂活」態度的呈現,是吧?譬如: “It is said that until now, the lazy monkeys still don’t have a house and got a wetting in rain every day.” 這樣的長句,除非你是蛙人可以一口氣念完,不然應該可以斷成: “It is said, that until now, the lazy monkeys still DON’T have a house, and got a wetting in rain, every~day.” 小朋友要知道的是斷句的原則、策略,不是老師錄音給他們回去聽就可以的。

C. 到底要強調哪個字或哪部分,端看表演者對內容的理解:有個非常經典、向 Shakespeare 的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致敬的影片,就非常適合拿來給各個年齡層的表演者觀摩。你到底強調的是 be / Or / Not / That / Is 甚至是 The 或 question,都有背後不同的邏輯思考,跟表演者討論,哪一種方式最適合他們,走出自己的路才是重點!

D. 心情的轉換,決定了表演者是否是 great storyteller:譬如: “Yes, you do,” says the baker. “Let’s ask the judge,” says Gabriel. The judge listens to Gabriel and the baker. “This is a difficult problem,” he says. 裡面包括幾種角度?氣急敗壞、無理取鬧的麵包師傅,是一種;受盡委屈、為自己爭取權益的窮小子 Gabriel,是第二種; 好整以暇、看似公正的法官,是第三種;還有旁白,也就是說故事者自己的角度,是第四種。一定要裝出不同聲音嗎?不,我說的是角度的分別、心情的跳躍、表達的分寸,不一定要裝出矯情或氣憤的感覺,只要能使人感受到對話的往來、戲劇的張力、故事的進程,誰管你裝幾種聲音呢?我們自己原本的聲音裡,不就有好多個 layers 嗎?

21 世紀,要有 21 世紀的訓練法和眉角。所以問問比賽者:

  1. 上台比賽前,你觀摩過自己和別人的影片了嗎?在這個 high-tech 時代,每一次練習都可以拍下來再 review,你做到幾次?你們真的享受這個故事?還是被逼的?是不小心被選上?同一班的其他人太弱?或是真的很有企圖心?想清楚你的比賽初衷,對結果不必太過看重,但過程絕對要重視!透過影片來審視就能一清二楚。
  2. 故事的新鮮度白雪公主?毛毛蟲?青蛙王子?有沒有搞錯!網站上都找得到更新的書單、Google 搜尋後一定有更令人驚喜的故事,別再花那麼多時間精力準備一個連阿嬤都知道結果的故事了!高年級以上也不該只講 fairy tales,除非你重新詮釋那些經典、改編成現代的另類故事,或有出乎意料的 twisted ending!不然就選些跟生活有關的故事,聊自己、說說校園、講講新發現、不要玩老梗啊!
  3. 互動性拿捏得如何?可以準備道具的,不管是跟流行文化有關還是傳統派玩意兒,只要能吸引大家目光,就算只有一把斧頭、一根掃把或一本大書,都很有味道。不能拿道具的,停頓、留白、製造懸疑、展現幽默、甚至臨場反應,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現代說書人」!

最後,最重要的是給訓練者的話:隨時給讚美、創造難以取代的 moment。我看到好多在比賽現場,逼孩子背得半死、鬧翻了的家長;或讓參賽者一看到就像躲老鷹的小雞一般的訓練老師,氣氛必定是在學校練習時弄僵了,就算名次不錯、失去的也太多了吧!我與學生的練習,每一次都是愉快的,他們被我逗得樂不可支,家長也很信任我。有鼓勵、也有包裝得很好的建議,有時甚至還請他們喝溫奶茶、潤喉糖,叮嚀他們別感冒。要讓他們知道:比賽結果不是首要之務,學得愉快、真正吸收了、內化了,那種一起成長學習的經驗,才是最棒的!

▲ 每次擔任比賽的評審,我都是最忙的那一位

封面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

ai
reading
classroom
title_m
talktome_610
phonics
27KITE
27KITEBOOK
TKT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讀出感情?還是讀出矯情?〉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