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  教學議題,  教育趨勢

試論台灣公立小學現行雙語教學模式(三)

文/陳嘉煥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

目前台灣公立國小雙語課程進行的方式,不外乎強調以英語作為主要授課語言來教授英語以外學科的「全英語學習法」(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強調學科內容與語言學習(一般認定為英語)並重的「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法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亦稱為「課立優學習法」),以及提供學生一個模擬全英語學習環境的「沈浸式學習法」(Immersion Learning)(廖偉民,2020)。依據 2021 年《親子天下雜誌》針對各縣市推動常態性雙語教學課程的教育局所做之問卷調查發現,目前全台灣最多國中小採用的雙語教學法分別為「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法」與「沈浸式學習法」(黃琇屏,2021)。

然而,就執行現況而言,無論學科老師採用哪一種教學法,由於絕大多數國小學童用英語進行日常生活溝通所需的詞彙普遍不足,而且學生在校園外使用英語的機會又十分有限,所以整體來說,學科老師上課時全程使用英語的情況可說是極為少見。絕大多數的雙語老師都是視情況與學生程度,參雜使用中、英兩種語言來上課。因為這種彈性運用兩種語言來授課的教學方式,普遍被認為較能夠照顧到絕大多數英語能力不佳學生的上課需求與權益,同時也能夠減少這些學生們面對學科老師使用英語來教授非英語課程時所造成的恐慌與壓力。

那麼同時採用中、英兩種語言上課的跨語言 (Translanguaging) 教學方式時,雙語老師該如何拿捏兩種語言使用的時機與比例,才能一方面符合教育主管機關認定的雙語教學,而另一方面又能真正協助莘莘學子們逐步適應雙語教學方式、不會將其視為畏途呢?這個問題其實是筆者這幾年來訪視許多提供雙語課程的國小以及擔任國小雙語教育相關議題的講者時,最常被國小校長與新手雙語老師們詢問的問題之一。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個人的看法如下:
一、目前教育部頒布的「國民教育法」當中並無明文規定國小各年級雙語課程適用的科目以及使用英語的比例,而各縣市教育主管機關大多也只規定通過認證的雙語課程每週上課的基本時數。因此現行雙語教師使用英語的比例其實並無絕對的百分比,而且各縣市政府教育局在使用英語比例的問題上,也大多採取相當寬容的認定標準。這個做法其實是因為不同科目的學科教師可能在面臨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時,因為課程屬性以及學生對該科目先備知識的差異,而需要靈活彈性調整每一堂課使用中、英兩種語言的比例。

舉例來說,一名國小雙語體育老師在教授該校三年級學生,田徑運動中常見的走、跑、跳、擲等基本動作時,所使用的英語詞彙量與英語指導用語,就不見得與該校雙語數學老師在教授三年級同學「角與形狀」這個單元時所使用的英語詞彙量或是英語教室指示用語 (Instruction English) 的比例一致。同樣地,教授六年級雙語音樂的老師在課堂中所使用的英語比重,也不一定就會比教授該校五年級雙語音樂的老師來得重。這其實是因為各學科與各單元屬性不同,而各班學生的英語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課程中需要借助第一語言(中文)來協助學生了解教材,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的課堂語言 (Classroom English) 也不盡相同。

一般而言,雖然不少學者都認為優秀的雙語教師應該依年級逐年增加課堂上英語使用的比重,但是筆者在教學現場卻經常見到許多教學經驗豐富的雙語教師在每一單元的第一次上課時,會刻意減少英語使用的比重,而使用中文來解釋該單元關鍵的概念或知識,然後依據學生對該單元的熟習程度,在第二次與第三次上課時逐步加重該堂課英語使用的比例,讓整個單元的英語使用比例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最後,整個學期該科目課堂上使用英語的比例則呈現如心電圖般有著上升與下降的走勢。

二、 根據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調查,全台非英語科系畢業的老師只有約一成的人 (10.5%)  有英語授課的能力(朱乙真,2019),然而,這些非英語科系畢業的老師又正是許多推動雙語教學的學校極力延攬進入雙語教學團隊的對象。那要如何讓這些在非英語科領域學有專精的學科老師也敢踏入雙語領域,大膽使用跨語言的教學模式來授課呢?筆者建議這些老師可以先從增加英語課室用語開始,然後視課程教學目標加入自己學科內容的關鍵英語單字、詞組或句子,以逐步建立自己從事雙語教學的信心與口語表達能力。目前國教署委託師大英語系張武昌教授團隊製作的《國中小常用課室英語參考手冊》與師大雙語教學研究中心製作的《課室英語手冊》、坊間英閱音躍研創出版的《雙語教學無敵通》、師德文教出版的《全英語教室》等等工具書,都是協助雙語教師英語增能的寶典。

另外,以小學校園當故事背景所拍攝的卡通,如美國的 Little BillThe Magic School BusDaniel Tiger’s Neighborhood,英國的 Horrid Henry 等等,也都是台灣雙語老師們增加課室英語詞彙的絕佳來源,因為這些詼諧有趣的卡通當中所出現的詞彙與句子,可讓多數不諳英語的學科老師,也能學習到以英語為母語的老師或學生在教室與校園中,常常用到的表達方式與肢體語言。

三、 善用多模態教學策略 (Multimodality) 當中常見的影像資源、豐富的肢體語言、以及實際可碰觸的物品來輔助雙語教師的語言輸出 (linguistic output),讓整堂雙語課更加有趣。近年來,由於教學資源日益豐富,而且線上資源取得容易,自然、數學、生活或體育等學科,雙語老師在授課時都可以從網路上找到國外教師教授類似單元時所拍攝的短片,來讓學生觀賞。這些影像的記憶效果往往比單純的口頭說明還來得有效,因此在目前的雙語課中,廣泛受到老師與學生們的青睞。

舉例來說,在一次觀察某位雙語自然老師教授三年級「空氣與風」這個單元時,她首先用簡單的英文夾雜中文來解釋空氣與風的基本物理特性,接下來她播放一個名為 Air and Wind 的卡通短片來說明兩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並且事先提醒學生在播放完影片後,會提出幾個問題來檢驗學生們知不知道空氣跟風兩者的差異。提問時她套用影片中的句子,運用克漏字句型來檢視學生對於空氣與風的理解。而在進行實作時,她也用非常簡單的英文句子教導學生如何利用塑膠袋捕捉空氣,並將袋中空氣慢慢擠壓出來,以感受空氣的存在,接著利用吹氣的方式將吸管當中的小紙團吹出,以觀察風的力量。下課前,她帶著全班大聲複誦黑板上幾個關鍵的英文詞彙與句 子,以幫助他們學到如何用英語正確地表達關於空氣與風的知識。所以在這一堂課當中,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 “air, air balloon, air pressure, wind, windbag” 這幾個單字與詞組的意義,更學到了:Air is everywhere. Air is colorless and shapeless. Wind is moving air. A kite needs wind to fly. 等等,句型結構簡單、與課程內容相關又容易複誦的英文句子。

總結來說,許多剛開始使用跨語言方式進行教學的雙語老師,都會擔心自己在課堂中使用英語的比例會不會過高或過低,而且學生們會不會因為聽不懂學科的基本術語與基本句子而產生學習挫折,進而對該科目的學習產生排斥或是逃避心理。就筆者的觀察,以英語老師身份跨入雙語領域的老師,在教學時所使用的英語比重往往較其他學科的老師來得高,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前者的教學方式就會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學習壓力。這是因為多數英語科任出身的雙語老師,在課堂中更習慣使用簡單的問句來鼓勵學生使用英語回答問題,而且也更常使用簡短、正面的英語詞句來鼓勵學生,進而讓學生慢慢建立開口說英語的信心,也讓他們逐漸養成習慣,練習使用簡單的詞彙或是句子來與老師進行有建設性的英語對話。

因此,在遇到新手學科雙語老師擔心使用英語比例過高或過低的情形時,筆者時常建議這些老師在上課時,可以多留意學生臉上是不是有露出理解或是疑惑的表情,而且老師有沒有記得常常停下來用簡單的英語句子,例如:Do you understand it? Any questions? 或 Are you with me? 來檢核學生的學習狀況,甚至試著讓學生使用該堂課學到的學科術語 (academic terminology)  來完成一個簡單的英文句子。如果多數學生對老師的提問能夠使用中文或是英文來回答,而且表現出他們已經正確理解該堂課的主要觀念,這堂課就可以算是一堂成功的雙語課了,不是嗎?

參考文獻:
朱乙真 (2019)。雙語國家元年全台英語教學資源體檢。取自https://future 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6084

廖偉民 (2020)。2020年臺灣公立國小推展雙語教育之探討。頁90-96。《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 (9)。

黃琇屏 (2021)。公立中小學雙語教育實施現況與挑戰。頁6-11。《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 (12)。

2024karen
talktome_610
39birthday
57STYLE
59style_610
phonicsboard
phonics
27KITE
27KITEBOOK
TKT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試論台灣公立小學現行雙語教學模式(三)〉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