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英語閱讀教學―全語言教學法應用
文/鄭錦桂
台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 副教授
全語言教學法在美國從 1980 年代逐漸受到重視,在此之前,美國的老師在教閱讀時,通常是使用教導學生如何解碼 (decoding) 的字母拼讀法。兒童由認識字母及音素 (phoneme) 開始,再組合為字詞,並利用字母拼讀規則見字讀音,然後逐漸組合成較大的單位,如字詞、語句、段落而至篇章。有一群教育學家(如 Carolyn Burke, Jerome Harste, Kenneth Goodman 等人)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將語言分割成支離破碎的片段 (bits and pieces),使語言學習及閱讀失去有意義的情境及目的,反而不利於兒童學習,所以他們提倡全語言教學法,主張語言應保有整體性,並強調以意義取向的學習活動。
全語言教學的基本理念包含:(1) 語言學習應由整體至部分,因此進行閱讀教學時,應讓學生對文本有整體的理解後,再進行細部結構的學習;(2) 聽、說、讀、寫不應分開教或學,應整合在一起;(3) 語言及知識的發展是透過社會化的過程建構而成,並非由教師或課本直接傳授,因此課堂上常有合作式學習的活動;(4) 語言的使用必須有意義、有目的,且語言的使用會因場地、時間與對象而有所不同,因此教學活動通常具有真實目的及溝通對象,而教材多為「真實語料」(authentic materials);(5) 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文化、語言背景及個別差異;(6) 語言為溝通、表達與創作的工具,即使是初學者都常被鼓勵創作、發表學習成果及作品。
對全語言教學法的迷思與澄清
- 全語言教學就是繪本教學? 雖然繪本是全語言課堂中常使用的教材,但這並不代表繪本教學就是全語言教學,若教師使用繪本的目的與方式不符合全語言教學的基本理念,那仍舊不是全語言教學;例如若只是用繪本來教授單字與句型,忽略學生對整體文本的理解與感受,便與全語言教學的原則背道而馳。此外,繪本僅是可用教材中的一種,全語言課堂中可使用的「真實語料」包括童詩、童謠、歌曲、賀卡、謎語、菜單、食譜、廣告、漫畫、電子郵件、學生的作品、師生共創的故事等。
- 全語言教學就是全英語教學?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全語言教學和 English Immersion Program 全英語教學兩者的名稱不同,所代表的意義也不相同。全語言教學強調的是語言的整體性,教學活動須在有意義的情境下進行,且通常具有真實目的。在全語言課室中,雖然學生被鼓勵以目標語(英語)溝通表達,但學生的母語被視為既有知識的一部分,這些知識可幫助英語學習,而學生的母語文化亦可納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反之,全英語教學僅強調教師必須全程使用英語教學,但教學活動可能是缺乏情境的機械式練習,學生禁止使用母語,而母語文化也常受到忽視。由此可見,全語言教學與全英語教學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國小英語閱讀的全語言教學法
如何將全語言教學法,實際應用於台灣的國小英語閱讀教學呢?以下筆者以三種常用的國小英語教材為例,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供老師們參考,老師們可利用相同的原則,依據自己的教學情境、教材內容及學生特性,發展出自己的活動,將全語言概念融入教學中。
- 歌謠韻文教學:歌謠韻文是真實的語料,也是很好的閱讀素材。以韻文 Teddy Bear, Teddy Bear 為例,教師可以先在海報上寫出歌詞,一邊朗誦,一邊以圖畫及表情動作讓學生了解韻文內容,然後請學生逐句朗讀歌詞。接著,帶學生練習說歌詞中的指令(如 Turn around.),並一邊做動作。學生熟練後,讓學生練習依聽到的指令做出正確的動作,以及依看到的動作說出正確的指令。另外,老師也可以用字卡帶學生反覆認讀歌詞中的押韻字 (如 around / ground),然後將字卡隨意擺放在黑板上,找幾位學生將押韻字進行配對,確認他們了解押韻字的概念。之後將學生分組,發給每組一套字卡,除了韻文裡的押韻字,也可包含過去學過的單字,讓學生將有同樣韻母的單字歸類 (word-sorting activity)。最後發下挖空押韻字的歌詞學習單給學生填寫。填完再請學生朗讀韻文並表演動作。回家作業則為仿寫童詩,並畫插圖呈現他們對歌詞的理解。
- 會話教學:台灣國小英語教科書中的課文主要是英語會話,因此這些會話也是培養國小學童閱讀能力的素材。在讓學生閱讀課文之前,老師可以 wh-questions 提問,並利用情境圖提供線索,啟動學生的背景知識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
以上方會話為例,老師可問 Who are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Where are they? 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at do you think they are talking about? 學生預測課文內容後,老師便可用表情動作及圖示講解對話內容。然後進行是非題活動,讓學生聽句子,再以手比圈或叉,檢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 They are going to have breakfast. (O)、Mary wants a sandwich and juice. (X)。等確定學生了解課文後,便可帶著學生逐句朗讀或分組朗讀。接著可進行 That’s not right 的活動,老師唸課文給學生聽,但中間會故意唸錯,此時學生必須說 That’s not right.並說出正確的句子。隨後教師可直接進行主要句型及替換單字的教學,並搭配適當圖示(如不同食物組合)進行有意義的練習 (meaningful practice)。等學生熟練後,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改寫會話內容,然後再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演出來(讀或說)。回家作業則可讓學生自己設計早、午、晚餐的菜單,用主要句型描述(寫)並加上圖示呈現,在下次上課時以 show and tell(讀或說)的方式與同學分享,或以 survey 的方式讓學生彼此問答並寫下答案(聽說讀寫)。
- 繪本教學:介紹時,可先讓學生預覽封面及插圖,並以 who, what, when, where 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引發閱讀動機及啟動學生的背景知識,隨後一頁頁進行導讀,先利用圖示介紹該頁的人、事、物,然後讓學生試著自己讀句子,遇到生字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如何以 phonics 或將單字分解的方式認讀(如分音節;分字首、字根、字尾;將 compound words 分為兩個單字),並提問檢視學生是否理解故事內容(聽與說)。若學生有不懂的字句,則可教導學生從上下文猜出語意。等導讀完後,可進行各種朗讀活動(全班朗讀、分組朗讀、同儕朗讀)。接著,教師可依文本的性質,選用合適的圖像組織圖,讓學生填寫故事發展順序的 story map beginning → middle → end,比較兩個故事或兩個角色異同的 Venn Diagram,呈現循環事件的 Cycle of Events,教師也可稍作修改或自行設計出適合自己教學目的的組織圖,以 The City Mouse and the Country Mouse 這個故事為例,筆者參考 Scholastic 出版之 Folk & Fairy Tale 的教師手冊,改編為右圖的格式。填寫這些組織圖能檢核及促進學生對文本整體的了解,老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等學生有了整體的了解後,教師可根據書中重複的句型、重要單字、重覆出現的拼字模式進行直接教學。最後,讓學生對文本作整體的回應、改寫、應用或再創造。如做角色扮演或讀者劇場、以同樣的故事架構創造新的故事、或發表讀後感(喜歡住在鄉下或城市?原因為何?)。
以上三個例子的教學流程皆是由整體到部分,然後再回到整體,並融合聽說讀寫的練習。活動方式包含全班、小組合作及個人練習活動,且都是在有意義的情境下,讓學生建構語言知識及應用所學達到真實的溝通目的。同時,這些例子也顯示,運用全語言教學法並不一定要使用繪本,只要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基本理念,用其他閱讀素材仍可隨時融入全語言教學法。另一方面,教師使用繪本教學時,也須遵循相同的原則,不可流於單字與句型教學,而應讓學生對文本有整體的理解,再進行細部結構的學習,最後仍應再回到整體的文本作回應、感想及應用,如此才能真正體現全語言教學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