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英語教學信念,改變自己教學實踐—從設計情境化英語課程開始
文/簡靜雯
國立清華大學英語教學系副教授
字彙知識在英語學習很重要,有足夠的英文字彙知識可以讓我們流暢地用英文進行口語表達和閱讀理解文章和文本 (Blachowicz, Fisher,Ogle, & Watts-Taffe, 2006)。會一個單字不是單指知道字的中文意思 (word meaning),還包括單字的形式 (word form) 和單字的使用 (word use) (Nation, 2001)。身為英語教學師資培育工作者,我有很多機會到中小學教學現場看英語教師或實習教師進行教學觀摩和演示,有一定比例的英語教師在教英文單字的時候,僅使用閃示卡教單字的意思,這樣的教學活動只足以讓學生習得英文單字的書寫形式 (written form) 和字形辨識 (Brabham & Villaume, 2002)。
英文教師在教完英文單字之後,接著在黑板上寫出句型或用句型條教句子,老師拿起一支鉛筆問學生 What is this?,學生套用剛才的句型和所學的單字回答 It’s a pencil.;亦或是老師問學生 What color is it?,學生必須套用單字和句型回答 It’s blue.。然而這樣的活動練習和學生認知發展並不符合,這是一種明知故問的情況,除非是特殊的學生,大部分的小學生應該都知道那是一支鉛筆和鉛筆是藍色的,只是他們不知道「鉛筆」和「藍色」的英文說法而已。只有小小孩在認識他們周遭的世界時,才會好奇地詢問大人那是甚麼?是甚麼顏色?
在上述的教學現場情況下,英文教師缺乏提供有意義且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知道單字和句型如何使用 (Huang, 2005; Shrum & Glisan, 199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民國 108 年九月份正式實施,新的課程綱要尤其強調核心素養的課程設計發展,強調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的課程設計,設計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機會,重視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導出學生實踐力行的表(教育部,民107)。
情境化、脈絡化的英語教學課程設計必須包含四個重要元素:使用學生知識基金或家庭知識庫 (fund of knowledge)、教師一起共備討論區分出真實的生活情境、啟動學生自主學習、和真實的評量 (Dirkx & Prenger, 1997, Johnson,2002)。亦即是教育部(民107)所建議的「教材的編製以學生的興趣及需要為依歸,內容應實用、淺顯、生動活潑且有趣」和「教材應提供生活化的情境,並融合主題、句型結構及溝通功能,宜設計多元的溝通式活動,以增進學習語言的興趣並培養基本的溝通能力。」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實施和推動下,並非所有的英文老師都已經準備好情境化、脈絡化的英語教學課程設計和實踐 (Chen,2018),英文老師需要更新思想而改變自己。以下就以 What’s this? 這個單元為例,提供英文教師進行情境化、脈絡化的英語教學課程設計和如何實踐的幾個步驟。
步驟一:確定語言目標
如下面課程設計流程圖所顯示,根據教育部(民1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英語文》內容,針對 What’s this? 此單元,英文教師必須先設定語言目標,亦即學生的學習表現,例如語言能力(聽)1-Ⅱ-9 能聽懂簡易的日常生活用語或語言能力(說)2-Ⅱ-5 能使用簡易的日常生活用語。
就語言輸入亦即文本語言 (language of the text),學生要理解學科和內容所需要的語言,詳細的文本會在步驟四中呈現。在語言知識裡包含語音,例如「Ab-Ⅱ-1 子音、母音及其組合、字詞」,以 pen 為例,老師透過字母拼讀法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學會 pen 是由 p、e 的短母音和 n 組合的字詞。就「Ac-Ⅱ-2 簡易的生活用語」而言,學生會學到如何用 What is this? 來詢問他們看到不知道的物品並且用 It is a/an _____. 來回答。另一個學生會學到的語言知識就是「Ac-Ⅱ-3 第二學習階段所學字詞」,以 What’s this? 所搭配的文具這個主題,學生會學到的字詞就是和文具相關的字詞,例如 pen、pencil、eraser、marker、ruler、notebook 等等。
步驟二:設定語言溝通功能
英語的學習主要是用來溝通,英文老師可以參考教育部(民107)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英語文》的附錄四「溝通功能參考表」(頁 53),「What’s this? 搭配文具的教學」這個單元,相關的語言溝通功能可能包含下列六項:asking and giving information、checking and indicating understanding、expressing concerns、expressing wants and needs、expressing agreement or disagreement 或 making requests。
步驟三:腦力激盪適合的語言情境
英文老師可以和同學年、同校、或跨校的英文老師進行共備,針對單字和句型一起腦力激盪出符合該校學生語言、認知能力和生活相關的語言情境。以 「What’s this? 搭配文具教學」這個單元為例,小學生比較會遇到的生活情境就是班上同學的鉛筆盒內有些特殊的文具,例如香蕉橡皮擦、芥末螢光筆、冰糖葫蘆蠟筆鉛筆、口紅橡皮擦等等,老師或同學會好奇詢問 What is this?。小學生可自己或在家人陪伴下,去書局、文創市集、跳蚤市場、創意文具展等處,觀看創意文具。
在藝術與人文課當中,經過專長老師的指導,小學生可利用文具組合成為特殊的藝術品,參加全國美術比賽中的平面設計類;亦或是透過不同的文具圖片模板繪畫創作,學生的這些美術作品也可以成為英文課堂教學的媒材,學生可以用英文描述並介紹作品。有些學校或學校附近的裝置藝術也是文具,例如新竹市陽光國小有蠟筆、調色盤和水彩顏料;苗栗市府前路的 7-11 新苗中門市有彩色鉛筆、高雄市衛武營彩繪牆有書本等等。
曾經擔任過小學英文老師的我,很喜歡在下課的時候觀察學生的行為或同儕間的互動,了解學生的生活。現在我也會帶著實習或在職英文老師逛逛校園或學校附近的景點,將收集到的內容適時地融入成為英語教學的好媒材,進而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步驟四:撰寫情境對話或文本
根據步驟一到步驟三,英文教師可以共備撰寫適合學生英文程度、認知理解和年齡的情境對話或文本。下面的情境對話是 Kelly 和媽媽在文具店內的對話,Kelly 想要買一些文具,其中一項是紅蘿蔔狀的原子筆,媽媽以為 Kelly 要買紅蘿蔔,媽媽問 Kelly 說 What’s this? A carrot?,Kelly 把筆打開給媽媽看原來是一支原子筆,媽媽要 Kelly 確認她有多少筆,是否真的有需要再買一支筆。
Kelly: Mom, can I get a few things?
Mom: Sure. What do you want?
Kelly: These things.
Mom: (looking at them) Notebook, marker, … What’s this? A carrot?
Kelly: No, it’s not a carrot. It’s a pen. See?
Mom: Another pen? How many pens do you have in your pencil case?
Kelly: I have 12 pens in my pencil case.
Mom: You have more than you need.
Kelly: Mom, you are right.
步驟五:設計課堂任務
根據步驟一到步驟四,英文教師用同一個情境貫穿課堂活動,從 warm-u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和 wrap-up。在一剛開始的 warm-up 活動中,小學生可能無法聽懂所有的單字,但英文老師可以透過肢體語言和圖片,演出對話內容,讓學生知道這是他們可以使用這些單字和句型的真實語言情境,並搭配簡單的聽力理解測驗,例如拿起一本書,問學生 Kelly wants a book?,學生比圈或比叉。在 practice 的時候,老師可以準備創意文具或照片,學生兩兩練習對話,主要是第四到第六行的對話內容。英文老師可以適性化教學,協助需要的學生說出創意文具物品的名稱,例如 a carrot、a candy,而在 production 的時候英文老師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和寫的能力,學生可以根據剛才在 practice 的口說和聽力練習,填入對話中畫線的內容,主要是練習第四到第六行的對話內容,英文老師可以進行適性化教學,協助唸出其他對話的內容。最後在 wrap-up,英文老師可以抽點學生唸出對話。英文老師需要不斷透過各種專業成長的活動來精進培養情境語言的學科教學知能,學生才能夠在情境化、脈絡化下習得單字知識,進而成為自主英語學習者。
參考資料
★ 教育部(民 1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 英語文。臺灣臺北:教育部。
★ Blachowicz, C. L., Fisher, P. J., Ogle, D., & Watts-Taffe, S. (2006). Vocabulary: Questions from the classroom.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41(4), 524-539.
★ Brabham, E. G., & Villaume, S. K. (2002). Vocabulary instruction: Concerns and visions (Questions and answers). The Reading Teacher, 56(3), 264-269.
★ Chen, T. C. (2018). An investigation of New Taipei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opinions about the English curriculum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aipei, Taiwan.
★ Dirkx, J. M., & Prenger, S. M. (1997). A guide for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instruction for adults: A theme-based approa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 Hwang, C. C. (2005). Effective EFL education through popular authentic materials. Asian EFL Journal, 7(1), 90-101.
★ Johnson, E. B. (2002). 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What it is and why it’s here to stay.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 Nation, I. S. (2001).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hrum, J., & Glisan, E. W. (2010). Teacher’s handbook: Contextualized language instruction. Boston, MA: Hein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