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務,  教室管理

學生很難搞?因材施教怎麼教?

文/劉楚筠 Tina
資深國小英語教師

老師們在教學現場應該對下列場景不陌生:

Andy 愛打斷老師的教學,搶著發言,但答案常是錯的!
Betty 愛打斷老師的教學,搶著發言,但答案跟問題根本沒有關聯!
Casper 要講到重點的時候,他就說要上廁所。
Danny 坐不住,一直想離開座位。
Emma 一直竊竊私語找旁邊的朋友講話。

老師心裡焦急,怕課室管理不好,怕教學進度被拖慢,其他學生的學習會受影響。於是,到底該壓抑內心焦慮在課堂上花時間處理這些個別學生的問題,還是祭出記點/加扣分制先壓住現況再說,還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繼續上課?常常成為老師的兩難。

很多老師慣用分組加扣分的方式來做秩序管理,它是一種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收效的方法。可以用,但我的建議是,老師們一定要知道自己當下「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經營班級秩序。是因為茲事體大,這堂課有家長來看教學觀摩,絕對不能失控?還是因為搞不懂孩子怎麼了,所以不知道有別的方法?這兩者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畢竟大部分老師們一定希望孩子是有自發性的學習動機,而不只是在管理之下而就範。

本期「活化教學新觀念」會先帶大家看看難搞學生背後的需求,接著看看在祭出加扣分法之前還能做些甚麼,好讓孩子的需求被滿足,再滿意地把專注力放回到課堂繼續學習。

在這裡我先大致將孩子們分成幾種類型,以下分別說明。

生理需求特別強烈型

這類的小孩,一旦餓了、冷了、想睡覺、想上廁所、甚至衣服的材質讓他不舒服,其他的就都顧不到了。因為這類型孩子的生理本能凌駕於其他需求之上,沒有舒適的生理狀態,就沒有學習,所以老師們一定要把孩子的生理需求當作最重要的一件事,不必太快把這些行為跟「學習態度不佳」、「不負責的人生態度」做連結。再說,如果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沒有被解決,接下來的課也沒辦法好好上下去,遑論培養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了。所以,在我的課堂上,我一定會先看看教室的溫度,詢問學生會不會太冷或太熱,課前的幾句閒聊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老師關心他的生理需求,被關心到的孩子心情會比較好,接下來上課也會比較順利。

如果孩子帶了早餐,我也會請他先吃完早餐。如果孩子那天的精神不佳,我當天就不再特意要他回答問題或積極參與活動。如果常常精神不佳,我會跟家裡聯繫,但若只是偶有一兩次就沒關係,但自己要記錄下來,如果某天家長剛好跟老師聯絡詢問事情,老師就可以把觀察到的那幾天現象一併告訴家長,但是是以關心的口吻,而非告狀喔!家長會很感激老師對孩子的用心。

總之,先顧好孩子的生理需求。爸爸媽媽一定希望小孩來上課,第一要件是安全,其次才是學習態度,且越來越多家長會希望孩子學得快樂。生理需求被滿足,孩子的生理安全與學習品質,也才都能兼顧。如果,老師們觀察到有的孩子是「假性」的生理需求不滿足,例如常常想「尿遁」,那就要往下一種需求去探尋了。

心理需求特別強烈型

這一型的孩子可以再概分為三種:

A. 強烈要求老師注意的:這樣的孩子有可能是在家父母太忙,或是在其他的學習場域得不到成就感,一旦覺得老師的態度比較和善,就很希望可以得到這位老師的關注與讚賞。老師們有時候覺得自己似乎「人善被人欺」,但孩子很可能不是這個意思,他們只是希望被愛罷了。這樣的孩子通常是比較好動,或是想法較不受框架限制,所以天馬行空,難以走在大部分老師期望的軌道上。換個角度來看,這類的小孩,一旦有了自信,往往可以發揮創意,為班上注入活力,也能讓老師的教學有新火花。所以我會做的,是找機會讚美肯定他們,甚至給他們機會當小老師。

但是,如果某堂課我發現自己的狀況不好,像是特別累的話,我會先告訴那位學生:「老師今天也很想有機會讓你表現,但是老師今天比較累,所以如果你今天上課一直講笑話,讓我們沒有辦法學習,我有可能會生氣哦!」老師也是人,讓學生學到感受他人情緒也是很重要的!當然老師首先要確定自己的情緒反應是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我如果內心真的有怒火了(但學生還看不出來時),加扣分制就會上場。因為不常用,所以很有用。如果這招依然沒用,我才會用嚴峻的語氣說話,因為平常很少嚴峻,所以偶爾嚴峻一次,就很有用;因為平常跟孩子的關係夠好,所以偶爾嚴峻一次,也不會破壞師生關係。

B. 希望老師偷偷注意他的:這樣的孩子是比較害怕犯錯的,很愛面子,也很在意別人的想法。上課時,他們通常不會給老師的課室管理惹麻煩,但是如果發現自己都沒有被老師注意,就會偷偷生悶氣,覺得老師不公平,或是無精打采,或是用「尿遁」搞小失蹤等方式,發洩一點怨氣企圖引起老師注意。但是又因為很害怕犯錯,所以如果上課時點他們回答,他們通常會沉默不語。所以對於這樣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孩子,該怎麼辦呢?我會用小遊戲緩和他們的壓力感,從遊戲中可以評量出他們有沒有學會,也減輕答錯的壓力。「遊戲」跟「競賽」不太一樣,我比較不常用競賽,因為一旦有了輸贏,心理需求強烈的孩子心情起伏就會更大。很多時候孩子只是享受「玩」本身,不需要很認真的計分。此外,對於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單上畫個小插圖,或多寫一些字句與他們互動,平常與他們四目交會的時候,給他們溫暖會心的一笑,這樣靜默的力量,對於拉近師生距離效果可是很好的哦!

C. 來交朋友的:如果孩子本身沒有很強的學習動機,來美語班和同學玩可以是一個很強的心理需求與到班動機。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這樣的孩子希望有同齡的孩子作伴說笑,讓自己暫時脫離大人的掌控與監視, 所以這樣的孩子不缺關注,不太會在意老師是不是注意到他,但會抓緊機會跟同學聊天或嬉笑。其實團隊合作是蠻重要的技巧,所以抓準這樣的心態,設計一些需要團體合作的遊戲活動,就可以滿足孩子的社交需求。

那麼有沒有這三種需求都很強的小孩呢?當然有嘍!這些需求交相出現的機率很大。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記得在一個悶濕的夏秋之交,常常下雨,那天,二到四年級的學生陸續從滂沱大雨中走進教室。上課到一半,一個安靜的女孩悄悄的移過去跟一個四年級男孩說:「你可不可以不要脫鞋子?有味道。」看來她已經忍了一陣子。

打赤腳,把涼鞋放在一旁地上的四年級男生顯得有點尷尬:「沒有呀!我沒有聞到。」我走過去,看到涼鞋顯然全溼了,讓這孩子穿回溼溼的涼鞋,或讓那女孩繼續聞到不舒服的臭味,都不太好。更重要的是,要化解這男孩的尷尬呀。

我說:「我們來做個實驗好不好?」同學們的眼睛都亮了起來。「我們來看看,到底是腳在臭還是鞋子在臭好嗎?因為老師覺得,腳很快就乾了,可是鞋子半溼不乾的,而且平常也不會常洗涼鞋呀,所以鞋子應該更容易積臭味吧?我們把鞋子拿到隔壁的空教室,看看這樣味道是不是就不見了好不好?」後來異味很快就消失了。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想照顧這敏感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也想教孩子動動腦,釐清問題的根源(思辨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不要讓孩子養成「責怪提出問題的人」的習慣,而是帶孩子看見問題,解決問題。在我照顧了這個好動男孩的生心理需求後,他當天上課不但特別合作,下課時還怯生生地來問我,他的鞋子濕掉會臭,該怎麼辦?這表示孩子信任老師了!

這孩子當初是因為有認識的朋友報名上課,他想交朋友,就跟著來了。他聰明好動懂得多,可是在學校裡因為不喜歡寫字,受了些挫折,所以在這裡的課堂上他有強烈被看見與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教室裡我不會硬要他坐著,他會站著寫字,OK 的!我會設計團體活動,讓他可以跟他的朋友一起合作,有時也會分到跟別的同學一起合作,幾次下來後,他馬上交到了新朋友。對我有了信任後,也可以滿足他的社交需求了。一開始他用鑽到椅子底下或岔題的方式獲取注意,用台語回答我的問題以掩飾他的焦慮,但在生理與社交需求得到滿足後,他開始願意參與活動,我再邀同學們輪流來當小老師(他自然也會輪到),讓他被肯定被關注的心理需求也得到滿足。

本期說了這麼多,無非是希望給大家多一點工具,理解與處理不同孩子的狀況,但是方法的使用以及標準的嚴寬,一定要視孩子的年紀、整體的脈絡、與老師對孩子的瞭解來決定,並沒有標準的 SOP。萬法存乎一心,愛孩子的心對了,您就是個好老師喔!

好書推薦

陽光教室的14堂課:不可不知的教室管理學
別再說你管不動-教室管理原則與實務
贏在班級管理
在〈學生很難搞?因材施教怎麼教?〉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