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開講,  教學實務,  教學知能

更新英語教學信念,改變自己教學實踐—從設計文化認知課堂活動開始

文/簡靜雯
國立清華大學英語教學系副教授

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不可切割 (Llurda, 2004; Shemshadsara, 2012),臺灣英語文的文化教學面臨一些挑戰和困境。首先,臺灣國小英語教科書內容在文化學習部分,傾向介紹英語系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節慶 (Chen & Chien, 2003; Chien, 2013),有些學校的課程設計甚至只聚焦在節慶而已。第二,有些英語教師因為有教學進度的壓力,完全跳過課本裡文化的內容。第三,在課本的單字句型教學時,英語教師只著重於原本意思,忽略了語用,進行跨文化交談時容易產生誤解 (Bordie, 1970; Dash, 2004)。單字 cheap 中文翻譯成「便宜的」,學生會說出 _____ is 100 dollars. It is cheap.,但 cheap 其實有品質不佳的意涵,更好的說法應該是 _____ is 100 dollars. It is inexpensive.。在教到 How old are you? 的單元時,學生很容易直接詢問任何人年紀,然而在閒聊和寒暄中詢問年紀,是比較不恰當的。

Byram (1997) 提出跨文化能力包含知識、態度和技能。身為語言教師的我們必須教學生所要學的語言(即英文)的目標文化 (target culture) ,包含文化的相同和相異處。英文老師必須培養學生對於目標文化有正向的態度,且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其能和以英文為母語的人進行語言溝通交流。Kramsch (1983) 也提出四項文化習得的內涵,包括:跨文化能力(目標文化和自己語言的文化)、超越只是了解認識文化的事實概念而是理解外國文化的形成過程、教導學生文化相異處、了解更廣的學科,例如社會學和人類誌。

在教育部(民1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英語文》明確指出學生需「透過語言學習探索不同國家的文化,進行跨文化反思,提升社會參與並培養國際觀」(頁三)。並非所有的英文老師都了解文化認知和其相關的課程設計,英文老師需要更新思想、改變自己,重新培養建構自己相關的文化認知。可以不需將文化的內容單獨進行教學,而是在每個單元中先設定重要的文化認知內容作為教學目標,每次花五到十分鐘介紹文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下培養文化的認知。以下就針對文化認知融入英語課程的四項教學活動設計策略進行介紹。

教學活動設計策略一:英語相關主題之意涵

英語學習和其文化密不可分,有些主題的學習還包含意涵和自我認同。以 What’s your name? 這個單元為例,學生可以用完整句子說出自己的名字 My name is _____. 或 I am _____.,英文老師可以提供英文名字由來和意義相關資訊給學生,讓學生查詢並知道自己的英文名字意涵。例如 Kelly 是 beautiful「漂亮的」、Rita 是 pearl「珍珠」、Sophie 是 wisdom「智慧」、Tony 是 priceless「無價的」、Vincent 是 conquering「征服」。讓願意挑戰比較難的句子的學生,用英文自我介紹 My name is _____. It means _____.。

教學活動設計策略二:文化概念資訊介紹

受限於教學時數,甚至有時候可能面臨國定假日或學校特定活動,英語課難免會被耽誤,英文老師沒有很充裕的時間,因此可以針對每個單元挑選重要文化概念來介紹。

有機會的話,英文老師可以善加利用寒暑假出國旅遊,除了休閒放鬆之外,還可以收集真實英語教學語料和圖片,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例如教到「水果」單元時,老師可以利用圖片介紹不同國家買蔬果的地方,例如【圖一】。臺灣有傳統市場的早市、黃昏市場和超級市場,有些區域也有類似國外的農夫市集 (farmer’s market)。在基本單字和句型之外,英文老師可以提供額外的句型,讓願意挑戰比較難的句子的學生看著圖片說 I would rather buy fruits in _____, because _____.。

【圖一】各種市場

傳統市場 traditional market
超市 supermarket
農夫市集 Farmer’s market

在臺灣我們通常習慣將【圖二】中綠色的水果稱之為檸檬 (lemon),在教到水果單元主題時,英文老師可以用圖片來釐清文化和語言使用上的差異。在美國的超市看到的左邊黃色的,稱之為檸檬 (lemon),右邊綠色的則是萊姆 (lime)。

【圖二】檸檬 lemon 和萊姆 lime(圖片來源:作者好友 Ruth-Anne)

在問路的單元時,英文老師可以收集國外的地圖或街景,讓學生看看臺灣和國外街景不同的地方,進而介紹街區 (block) 的概念,除了課本上的 _____ is on XX Street.、Go straight、Turn right 之外,英文老師可以介紹更常用的 Walk three blocks.(再走三條街)或 The supermarket is three blocks away.(超市距離這裡三條街)。

教學活動設計策略三:心智圖融入教學

英文老師可以善加利用心智圖 ( mind – mapping ) 進行文化概念的介紹,例如「問候 」單元,很多英文老師會介紹不同國家的問候語,例如泰語的 Sawatdi!、日語的 Konnichiwa! 等等。同時也可以補充跟 How are you? 類似的問法,像是 What’s up? 等等,也可以介紹其他回答方式,而非只有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以「顏色」主題為例,主要是用 What color is it? 詢問顏色,以及用 It’s _____. 描述顏色。英文老師可以另外介紹跟顏色相關的片語,因為這些片語有其文化上的意義。如【圖三】的顏色片語心智圖,see red「暴怒」、green thumb「園藝技能」、 blue Monday「星期一症候群」、 black sheep「害群之馬」、white elephant「昂貴卻無用的東西」。

【圖三】顏色片語心智圖

教學活動設計策略四:圖像組織進行文化差異之比較和對比

英文老師也可以善加利用不同的圖像組織進行文化教學之比較和對比,以前面 What’s your name? 單元為例,英文老師可以善用文氏圖 (Venn diagram) 來進行比較,如【圖四】。英文老師可以簡單介紹 last name 或 family name(姓)、first name(名字)、middle name(中間名),中文的名字是先姓後名,例如「簡靜雯」,但英文名字是先名後姓,例如 Bill Gates,Bill 是名,Gates 是姓。中文名字有複姓,英文名字中有中間名。中文和英文名字的相同點是名字有意義,也有常見的名字。

【圖四】文氏圖

除了文氏圖,英文老師也可以利用 T 圖 (T-chart) 來進行文化差異之比較和對比,如【表一】。在教數字或電話號碼的單元,可以介紹在臺灣打給警察局的是 110、火警或救護車可以撥打 119、免付費電話號碼是 0800;在美國不論是警察局、救護車或火警的緊急電話都是 911、免付費電話號碼是 800。

在臺灣因為數字四聽起來像「死」,被視為不吉祥的數字,在美國通常認為數字十三不吉祥(十三號星期五)。另一方面,美國吉祥的數字是七 (Lucky Seven),在臺灣偶數被認為是吉祥的數字,例如數字六(六六大順)或數字八(諧音「發」)。

【表一】臺灣和美國重要電話或數字相關對比 T 圖

英文老師可以透過不同的專業成長機會,學習如何設計和教授目標語言的文化以培養學生文化認知,透過教科書或教材內容分析、教案和活動設計、教學實作練習以及學生的課堂表現,來培養和提升自己在跨文化認知教學的專業知能,學生從英文老師一次又一次更專業精進後所設計的課程當中,除了學習語言知識與技能之外,也能學習到目標語言的文化。

參考資料

★ 教育部(民 1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 – 英語文。臺灣臺北:教育部。
★ Bordie, J. (1970). Cultural sensitivity training for the teacher of Spanish-speaking children. TESOL Quarterly, 4, 337-342.
★ Byram, M. (1997).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 Chen, C.L., & Chien, C.W. (2003). An examination of culture teaching in English textbook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elected papers at from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English Teaching, (pp. 274-285), Taipei, Taiwan.
★ Chien, C. W. (2013).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into Taiwanese elementary school activation English curriculum: 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 Linguistics, Culture & Education, 2(1), 15-35.
★ Dash, P. (2004).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 definitional analy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teaching. Asian EFL Journal, 6(3), 1-17.
★ Kramsch, C. (199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lurda, E. (2004). Non native speaker teachers and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4(3), 314-323.
★ Shemshadsara, Z. G. (2012). Developing cultural awarenes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5(3), 95-99.
在〈更新英語教學信念,改變自己教學實踐—從設計文化認知課堂活動開始〉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