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議題

SDGs 的教學如何設計?

文/范雅筑 Sonya F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核心素養教育學會理事長

在討論國際教育或 SDGs 議題時,由於牽涉到複雜的利害關係,很多議題並非直觀或表面上就能判斷利弊。舉例來說,亞馬遜流域過往受到環境保護者高度關注其生態保育情形,因此巴西可望靠發展亞馬遜流域來提升經濟成長的計畫一直受阻,為此巴西政府強力呼籲外界不要干涉國家的內政。另一個例子是環境保護人士力倡政府立法禁用一次性塑膠袋,所以許多商家紛紛改用紙袋以符合政策,此舉也獲得民眾肯定,但紙袋製程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如砍伐林木等負面效應,遠大過於塑膠袋。使用塑膠袋的惡與使用紙袋的惡,到底孰重孰輕呢?

由此可知,當我們要將 SDGs 融入課程時,因為需接納各種不同觀點,會造成意見上的分歧,自然也就可能產生很多複雜且緊張的情形。因此如何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就變成非常重要的一環,一來能加深議題討論的可能性,二來也在教學法運用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鼓勵學生發表各種聲音、意見,眾聲喧嘩,讓教室就是聯合國。以下我分享自己在國際教育專案中常用且好用的教學活動,老師們可根據自己的班級情況、教學主題、議題內容、討論形式、課堂成員組合等情形來自由選用。

一、意見繩

意見繩是一個具象化群體意見的好策略。過往我們會採取同意的舉手、不同意的舉手,只有兩種選擇,然而許多人的意見可能並非是完全同意或完全不同意,是非兩立的回應容易簡化或窄化我們對於學生反應的理解,也容易造成二元對立。探究國際教育議題時,我們也很難只用同意或不同意來回應,很可能是有條件的同意或有前提的不同意,藉由這樣的表達方式,可以豐富我們對於國際議題有時模稜兩可的本質理解,也能開啟多音的結果,尊重多元的意見、想法與可能性。

時間:10 分鐘

作法:

在教室中拉出一條軸線,可以是真的繩子,也可以是想像的一條線。告訴學生,線的一端是非常同意,另一端是非常不同意,中間則為其他程度的贊同或不贊同,學生可以隨自己的想法,站在線的對應位置。接著丟出一兩個學生能夠以個人意見回答的問題,如:你認為穿制服是公平的象徵嗎?線上課的效果一定比實體課差嗎?非常同意的同學往一端移動,非常不同意的往另一端,確認大家都充分了解進行方式。接著從兩端的同學中,各分別找出一位,請他分享為何站在遙遠的一端,他對該議題有何想法?為何選擇站在這邊?再請站在中間處的幾位同學,說明自己為何站在這個位置,以及其想法、看法或意見。

接著就可以導入 SDGs 課程的討論問題,意見繩的問題皆為是非題 (Yes/No question),都是可以辯論的題目,利用意見繩能快速了解大家的意見,同時也讓大家看到,同一個人、同一個議題,在不同的情況下,也很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態度,這時候就是進行討論、思考的最佳時機,所有學生也能理解原來要制定一個政策,或是找出一個眾人共同合意的解方,並不簡單。民主的機制是利用投票來進行,但投票其實只是一種意見的化約,真正在談論問題的時候,為了不讓投票的機制成為思考的限制,我們就可以利用意見繩這個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這個活動若以雙語進行,可以結合簡單的聽和說,對學生來說難度較低,是屬於進入門檻較低的活動,老師們不妨一試。

二、Why-why-why 鏈

這個活動很有意思,當我們越是深入探討國際教育的議題,就會發現同一個問題延伸多問幾次,竟然可以找出更深層的答案。而這樣的活動,非常適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時間:20 分鐘

作法:

這是可以全班、小組、兩人一組或以個人方式進行的活動。老師先拋出一個問題,請學生試著以 Why-why-why 鏈的方式回答。若以全班進行時,可以透過個別舉手發言,說出每個問題的多重答案,老師可將學生回答寫在黑板上(如上圖)。如果是小組討論,很有可能建構出多音、多線的回答。如果是才剛嘗試將國際教育和 SDGs 議題融入課程中的老師,可以採取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減少學生公開討論的壓力,並且得到更為豐厚的學習成果。

這個活動若以雙語進行,大班的情況下可以結合聽、說、讀;小組合作可以結合聽、說、讀和寫;個人的部分可以結合寫。若時機成熟,也可以請學生於教室牆上展示自己的 Why-why-why 鏈,並且用博覽會的方式,大家輪流到個人海報前,由海報製作者解釋自己的思考歷程。這個活動的討論可以點到為止,也可以成為很深入、很完整的學習活動,端看老師目前國際教育專案進行的情況與學生的程度,老師可以視情況活用。

三、一張照片的故事

分享與議題相關的圖片和影片是學生能最快看到這個世界的方法之一。透過觀察照片與提問討論,讓學生在看圖以外,能夠進行更深層的思考,是不敗的教學活動,學生會很有感觸,這個活動每次都深受學生喜歡。

時間:20 分鐘

作法:

找一張照片(如圖一)向學生提問:這是哪裡?為什麼你這樣認為?從提問中引導學生開啟國際教育關鍵概念的覺察與思考,思考此照片觸及文化學習中的文化面向,如族群、語言、階級、種族衝突、人口結構、文化接觸中的文化衝突與合作等部分。

圖一

或是用另一張圖片向學生提問(如圖二):這裡發生了什麼事?為何你這麼認為?引導學生觀察地理位置、文化差異、政局情勢等,除了先前討論到的文化學習和文化接觸,同時也可探討全球的和平與衝突面向,如恐怖主義、戰爭等。

圖二

或是可以讓學生思考時空的關聯(如圖三):照片中的人發生了什麼事?在這張照片拍攝之前是什麼情形?這張照片拍攝之後可能如何發展?此照片觸及文化學習的文化面向,如人口結構、移民、難民。同時也可探討全球議題中的合作與競爭、國際援助,甚至是討論正義與人權的問題。

圖三

這個活動若以雙語進行,大班的情況下可以結合聽、說;小組合作可以結合聽、說、讀和寫;個人的部分可以結合寫。若時機成熟,也可以請同學先展示自己挑選的一張照片與故事,並且用博覽會的方式,大家輪流到個人的照片前,由分享者解釋自己的思考歷程。這個活動比較深入,主要是希望透過一張平面的照片,拉出學生立體的思考脈絡。

四、議題樹

議題樹也是利用圖像式思考來找出事件的因果,著重從看得到表象的樹幹點出議題,並找出議題可能造成的影響,再從影響中找出根部看不見的可能潛在原因。最重要的是,議題樹讓學生找出可能的解方,好結出一顆顆甜美的果實。

時間:20 分鐘

作法:

由老師或學生挑選一些國際教育關鍵概念的問題,例如樹幹的議題 (issue) 選擇的是「全球在地化」,就可以討論此議題造成的影響 (effects)為何來形成樹枝,接著討論成因 (causes),以及可能的解決方式 (solutions) 來結成果實。

這個活動適合小組進行。若以雙語進行,可以結合聽、說、讀和寫;最後請學生分組報告。這個活動主要是希望能在分析國際議題之外,也開啟學習者的能動性,也就是透過找出解方,給學生更多實踐與行動的可能。

本期僅先分享這四個我實際在雙語課程中使用的教學活動,希望在各位老師思考國際教育教學設計時,能夠提供一些靈感的啟發!

2024karen
talktome_610
39birthday
57STYLE
59style_610
phonicsboard
phonics
27KITE
27KITEBOOK
TKT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