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 的課程如何發展?
文/范雅筑 Sonya F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核心素養教育學會理事長
融入國際教育或 SDGs 議題的課程,發展的歷程本身就是一個思辨的歷程,這也是國際教育課程最迷人之處。國際教育的課程本身傾向於歷程本位的課程,因為探討國際教育的議題,本就是一種角力的歷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而尊重彼此的觀點,找出共同的解方,事實上是知易行難,更是考驗老師的實踐智慧。
此外,歷程本位的課程看重需求評估、方案設計、課程實施、師資進修等方面,因此整個課程發展是動態的,老師需要掌握先在因素、環境、學生等情況,也可能需要在教學前、中、後,隨時因應學生需求的改變,在方案設計和課程實施時,也會受到交流因素而可能隨時修正。聽起來感覺有點困難?但相信我,如此師生共構的學習歷程,是我最為難忘、最享受的歷程。
在發展 SDGs 課程時,我們必須釐清課程設計的目標。並且以各種教學技巧,具象化學生的學習歷程,同時提升學生對於議題的覺察與理解,以及提出解方、甚至採取行動的能動性。
一、SDGs 課程設計架構
其實,國際觀的培養關鍵就在於老師的課程發展與設計。一個提問就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同時透過找出關鍵問題能增加對於議題的理解,提問也可能帶來行動,所以提問的力量不可小覷。
透過提問產生連結,連結可以是人類的共同連結,或是全球的連動,如交易、科技、遷徙、政治型態等的連結;也可以是議題的關聯,如貧窮與氣候變遷的關聯,或是共生的概念,如資源之共享與衝突;此外,國際教育的課程當然也是與過往或未來學科知識的連結。
我們可以在 SDGs 課程中探討觀點與價值,引導學生體認自己的知識可能僅代表單一觀點,而單一觀點其實是相當危險的。我們也能引導學生產生自我信念與價值自覺,從自我認識出發,進而尊重差異。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發展出有效的溝通技巧。
在國際教育的課堂中,討論是很熱烈的,師-生、生-生彼此回應,而這些回應可以讓學生獲得能充分做決定的知識,老師與同儕積極的回應很有可能帶給學生產生想改變的渴望,這是很棒的結果。而好的回應方式,其實是需要技巧的,所以我認為不只是學生在過程中學會這些合作、溝通技巧,也增進了老師自己的專業發展,因為過往老師們的回應通常比較單一、制式、甚至是受限於學校、社會或自我的期望。
最後,安排真實學習的學習評量,能讓學生從後設的角度,理解關於我們自己、環境以及更廣闊的世界中,我們學到了什麼?在參與的過程中學到什麼?下次有可能做哪些修正?哪些技巧有所進步了?還想要精進哪些技巧?在精進過程中我們又學到了什麼?
以下提供課程設計時,老師思考的方向與設計:
二、SDGs 與國際教育關鍵概念
思考完課程可能進行的架構後,可以更進一步思索配合的內容。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課程係以「全球議題」、「文化學習」與「國際關聯」為三大課程主題軸,發展出各項相關課程議題,藉由課程議題的探索歷程,以培養學生世界公民意識,提高學生適應全球化的生活和國際競爭力。
提問 |
》提高學習自主性 》透過找出關鍵問題能增加對議題的理解 》提問帶來行動 |
連結 |
》人類的共同連結 》全球的連動,如交易、科技、遷徙、政治型態等 》議題的關聯,如貧窮與氣候變遷 》共生的概念,如資源之共享與衝突 》與過往或未來學科知識的連結 |
探討觀點與價值 |
》體認自己的知識可能僅代表單一觀點 》自我信念與價值自覺 》尊重差異 》有效的合作、溝通技巧 |
回應 |
》具有做決定的充分知識 》想改變的渴望 》技能發展 |
學習評量 |
》關於我們自己、環境以及更廣闊的世界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在參與的過程中學到什麼? 》下次有可能做哪些修正? 》哪些技巧有所進步了? 》還想要精進哪些技巧? 》在精進過程中我們又學到了什麼? |
「全球議題」課程主題軸,在於培養學生具備全球素養,瞭解全球議題的基本概念,能分析全球議題間複雜性與相互關連性;並且具備評估、辨識全球國際環境的能力,面對與自身衝突之價值觀時,保持中立並暫時不做判斷;以及培養學生具備公民意識與全球公民行動力,願意提出解決全球議題的方法。
「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軸,在於培養學生以多元觀點深入瞭解自身文化以外的文化,瞭解文化的改變歷程,包括文化的先前歷史、現在及未來,科技、遷移和都市化如何影響文化的發展;並且引導學生能評估文化中的主要事件和發展趨勢,比較不同文化的多元觀點;以及培養學生具備跨文化的理解與溝通能力,辨識文化的共通性與差異性,能欣賞多元文化價值、包容文化差異,學習與不同文化連結。
「國際關聯」課程主題軸,在於培養學生能分析個人行動對在地、國家及全球影響,辨識全球問題與在地社區、國家的關聯性,並且培養學生具備參與全球公民活動的能力,評價民主行動的過程,在實際生活中有合宜的表現;以及在解決全球議題的歷程中,能容忍全球議題的問題情境與解決方法之不確定性與模糊狀態,並能以各種方式取得國際議題相關資料,並察覺資料來源的優缺點、可靠性。
在「全球議題」、「文化學習」與「國際關聯」三大課程主題軸之下,各自發展出四個主題,如「全球議題」主題軸包括「和平與衝突」、「合作與競爭」、「正義與人權」及「環境與永續」等主題。「文化學習」主題軸則包括「文化面向」、「文化多樣性」、「文化接觸」及「文化識能」等主題。「國際關聯」主題軸包括「全球化」、「時間關聯」、「空間關聯」及「議題關聯」等主題。而在這四個次主題之下,還發展出次主題。相關議題列舉如下:
(一)全球議題
- 和平與衝突:包括國家的衝突革命與內亂、武器競賽、恐怖主義、戰爭與國家安全等次主題。
- 合作與競爭:包括國際組織、國際援助、文教交流、國際關係、國際經濟競爭等次主題。
- 正義與人權:包括人權、犯罪、性別平等、科技與資訊的數位落差、社會公平(如童工、街頭兒童、虐童等兒童權利);饑餓與貧窮(如全球糧食安全、不平等的糧食分配所造成的疾病);教育與福利問題(文盲、居住及社會安全網的缺乏等);健康與醫療(如傳染疾病、衛生設備不足、藥物使用等)等次主題。
- 環境與永續:包括環境惡化、自然資源的使用、生物多樣性、全球暖化、熱帶雨林、綠色革命、替代能源開發、核能等次主題。
(二)文化學習
- 文化面向:包括族群、語言、階級、宗教、人口結構(如遷移、移民、難民)等次主題。
- 文化多樣性:包括文化的共通性與差異性、文化認同等次主題。
- 文化接觸:包括文化互動與交流、文化衝突與合作、文化創新與轉化等次主題。
- 文化識能 : 包括文化詮釋、文化欣賞、文化批判等次主題。
(三)國際關聯
- 全球化:包括全球化的現象、全球化的影響、全球化與本土化、世界觀等次主題。
- 時間關聯: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全球發展的相互影響、變遷等次主題。
- 空間關聯:包括個人、國家公民、世界公民的相互連結等次主題。
- 議題關聯:包括全球生命共同體的相互依賴性、 因果關係、系統互動等次主題。
在設計國際教育課程時,可以針對這些主題軸進行一番審視,為課程發展定錨,掌握主題在整個架構中的相對位置,對於一系列的課程發展會更有幫助。以我過往的教學經驗來說,建議老師們可以先從文化學習開始,因為文化學習讓學生更有機會回顧自身的文化,有助於自我認同與理解他人。接著老師們可以嘗試全球議題,例如從環境與永續下手。最後才是國際關聯。如此進程也和老師們自身的專業發展有關,考量到我們大部分都是英文老師,一開始就嘗試國際關聯的議題可能困難度較高,建議可以和公民老師協作,或參考相關教案,都可以針對議題獲得更為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