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文本教學─SEL 情緒素養
文/邱晏虹 Irene Chiu
補教機構負責人
兒美、成人美語資深教師
“We are not only teaching English. We are teaching kids.” 這是最近一直觸動我心弦的話語。之前讀過我文章的老師一定都知道,從我 17 歲踏入教學殿堂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把教書當成是一個終身職業,而不是單純的一份工作。在這十多年的教書旅程中,每每觸動我心,最深刻的就是與學生的連結。所謂的連結絕對不是單純的家長付錢給補習班老師,而是老師們在教學現場經由不斷地突破,當一個勇敢的領航者,帶領著孩子們突破每一個關卡後,得到孩子們進步和笑容的「正向的連結」。
但在補教業慢慢進入資本市場後,這個連結越來越薄弱了。家長們和孩子都被訓練成:我有錢我就可以篩選老師,抑或是我付錢給老師,老師們就必須要把事情做好的「主雇連結」。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我是孤單的。我的堅持,被許多人批評是幼稚的、是不成熟的。甚至告訴我只要把家長交代給我的事情做好就好,不要多做,不然很容易會受傷。直到我在敦煌書局 Inside Out 的發表會上,看到作者 Jessica 的簡報第一頁跳出了 “We are not only teaching English, we are teaching kids.” 時,我深深地被觸動了。我終於知道,我在教學現場所堅持的理念,是不孤單的。
不論在教導聽說讀寫哪一個技巧的同時,我們應該帶入的是背後的原動力跟知識,而非單純教英文單字、英文文法,或是更糟糕,把英文當成學科來計分。也因為這樣的觸動,讓我更加肯定我所堅持的,將 GCE 和 SEL 等等的時事,當成閱讀後的心得發想,是一件再正確不過的事情了!在此篇文章中,我想要著重於如何將「SEL 情緒學習」導入英文閱讀的課程,老師們甚至可以從中獲得不同的發想,進而激發孩子的學習原動力。下面的文章擷取自敦煌書局所發行的主教材 Inside Out 1 的其中一篇閱讀:
Step 1. Warm up.
“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 在每一場演講分享或是上課課程中,我很喜歡詢問老師或孩子這個問題。每個人在當下看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原因在於,每個人在每個階段,看到的、認知到的,會隨著當下遇到的人事物或是心境上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我喜歡就孩子或老師給予的答案,往下做細節引導。例如:I see three students. / I see three backpacks.。
根據孩子最基本的回答,我會 dig deeper 深入繼續做引導:
Can you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ackpack in the picture and yours?
Do you see the school in the picture?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the school?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India?
我希望孩子們看到學習語言的背後,其實還有文化上的衝擊。藉由看到的圖像,去反思我們跟其他國家的不同與相同之處,培養孩子去思考為什麼不同,背後的原因為何,進而去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我們要引導孩子們的是看到不同之處後,不是去比較,而是能看到差異性中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
Step 2. Get to the point.
在前面的暖身活動後,就會進入到我們想要導入的句型架構、單字和口說練習。但我想要再往後走一些,進入到每個 Chapter 必有的閱讀文章。這本書的文章篇幅很短,短到許多老師會不把這篇文章當成課文,但這也是我最喜歡的特點,原因在於長篇閱讀的教學盲點在於篇章太長,可能無法在一堂課程內結束,要是分成兩堂課程,中間思維邏輯被切斷後,會很容易出現記憶斷層;但如果硬要在一堂課程內結束,許多地方必須很快帶過,就無法深入挖掘細節。因為這本書的文章篇幅都很短,在閱讀文章時,反而可以藉由不斷地提問、發想、討論、思考,造就後續的反饋出現。有很多空間可以讓孩子們發想、提問,再藉由 peer learning 的力量,聽著別人的分享,去填滿這些問題,讓每個人都得到不同的反饋。閱讀是一種大量的 input,在置入文章的重點後,老師們要做的事情是導入大量的思考空間,藉由大量的問題讓孩子去討論、並且回答分享,最後才能夠有 output 的文章或是心得分享。
Step 3. Make a connection.
“Do you have pens and rulers?” 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 Yes 佔很大的比例,有些學生的答案也會是 No。但因為這個題目太理所當然了,所以許多老師沒有點出為什麼有些學生的回答是 No,也就忽略了那些需要幫忙、卻不敢講的聲音。這個問題的重點是不要把稀鬆平常的事情當成理所當然,應該再延伸下去: “Do you put them on the desk or in your bag?”,這個問題可以點出在學校時,孩子自律的重要性。此外,更可以延伸到後續在想要幫助他人時,得先把自己照顧好。這個問題點應該是許多小一、小二的孩子都共同擁有的,他們太想要當小幫手了,但卻忽略了應該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夠有餘力去照顧他人。 “We like to learn in a classroom. So let’s clean up.” 這句話直接點出了後續的重點,每個班級都是一個團隊,我們要共同愛護這個大家都喜愛的環境,每個人都應該為這個班級出一份力。
Step 4. Activity arousing.
得到大量的反饋後,通常就換我提出問題了: “Do you do housework at home? Why is doing housework so important?”,不論在學校或在家庭中,做家事需要全體成員都參與其中,但久而久之,做家事好像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沒有人會去質疑為什麼要做家事,也沒有人去探討做家事的重要性。漸漸地,孩子們會忽略了做家事背後其實含有「互相幫忙」、「團隊」、「家庭」的概念。
在課堂上,老師們如果可以把這些問題的核心點出來,並且經由一些後續的活動強化這些概念,這樣一來,在班級向心力的塑造上可以大幅度地提升,也可以創造出一個堅強的、互相學習的團隊,後續遇到的學習問題,就會比較容易迎刃而解。
情緒素養這個題材,一直以來都是我在教學現場中特別重視的。我希望教室是有溫度的,因為這個溫度的存在,我們才可以讓閱讀中的故事與概念活起來,並植入孩子的腦中,進而跟日常生活去做連結。碰到難題的時候,孩子們也會以比較正向的概念去思考,並且找到解決方法、勇敢面對問題,而非一味逃避。 “We are not nly teaching English. We are teaching kids.” 我以前如此,以後也會如此。
封面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