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務,  教案設計,  聽說讀寫

教學活動設計四大原則

文/劉楚筠
璞真英語負責人
公立國中小雙語課程共備講師

不知道各位老師在備課時,是否都有詳閱「教師手冊」 (Teacher’s Book) 呢?大家有沒有發現,教師手冊上雖然列舉了一些教學活動,但幾個單元過後,就是類似的教學活動輪番出現、缺乏變化?半個學期下來,別說學生可能沒有新鮮感,就連老師自己都教得沒勁,那才是大問題!或是,有時您可能會覺得教師手冊上的教學活動建議,不見得適合您自己的課堂,所以總是苦於尋找其他的替代方案?如果您有類似的挫折感,那麼恭喜您!表示您是有用心在教學的老師,因為想給學生更好的,所以才會不想屈就於現有的資源,同時更會深感教學資源的不足。

今年度《師德會訊》的一系列文章,用意就在於幫助老師們,除了利用教師手冊上的活動、教材提供的互動光碟與學習單外,還能變化出一些不一樣的課堂活動,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與成效。如果能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內容上,就能讓老師的班控(不管是集點鼓勵或是記點扣分等機制)輕鬆些,讓老師能專注在教學本身,而非忙著管秩序,也才能樂在自己本業的工作。

本期我們先從活動設計的幾個主要原則開始講起,之後的文章雖然會具體列舉出一些教學活動,但大抵不脫離這些原則。只要老師掌握了這些「心法」,相信就能自行變通,成為產出源源不絕的教學點子王喔!

彈性調配順序

教學時,趁學生精神最好的時候,先教枯燥、但又非教不可的環節。換句話說,如果您的學生是剛來上課時精神最好,而今天預計要教第 1~4 頁,第 1 頁是會話,第 4 頁才是句型,那麼可以先淺淺帶過會話內容(因為其內容通常一定會帶到句型),然後就跳到句型教學,不管是要反覆練習或寫習作,都可以趁學生專注力最佳時進行。等到注意力較下降時,再回來帶第 1 頁會話的角色扮演與口說練習。這樣就可以掌握學生專注力的黃金期,讓課堂活動以動態靜態穿插,而非一定要按照課本順序走。

▲ 角色扮演是孩子們的最愛。

教材的編排順序通常是不變的,但學生的狀態班班不同,而這才是老師最需要掌握的!舉我自己的班級為例,我通常會把寫習作放在最後,因為寫字可以讓孩子靜下來,而先寫完的同學如果可以有提早一兩分鐘下課休息的福利,他們也會越有動機專注習寫。所以一整堂課的活動,通常是從靜態 → 動態 → 靜態。

能論述每個活動的目的

因為課堂時間有限,為了要讓孩子在課堂上學習最大化,老師必須很有意識地了解自己每個活動的目的為何。例如為什麼第 1 頁的會話只先淺淺帶過,就跳到第 4 頁教句型,為什麼後來又回到第 1 頁。表面上只是順序變動,但其實包涵著老師思考過的深意。如果老師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某個教學活動,那麼就最好不要做。因為當您執行的時候,如果自己都沒辦法說服自己為何要進行這個活動,學生通常也不會投入,效果更不會好。

另外,在這裡所說的「目的」,也不見得只是「學識」上的目的喔!例如:讓學生遊戲競賽的目的,表面上是刺激孩子動腦思考和搶答以達到學習成效,但是為什麼競賽能達到這個目的呢?因為孩子在這種狀態下,能刺激多巴胺分泌,讓他們感到快樂,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而讓學生分組合作,設計社會性較高的活動,也會讓孩子快樂,因為在互助與互相支持的活動中,可讓孩子的血清素分泌,讓他們從中感覺到溫暖與安全感。運用這些心理學的知識,能讓老師更了解自己所設計的活動有何重要性!孩子有了穩定與正向的情緒,學習效能才能提升。這就像在城市裡,如果橋墩、馬路、下水道等「基礎建設」全都建構得十分完善,整個城市的運作效率自然就高是一樣的道理。

很多家長並不了解老師設計這些教學活動的苦心,只關心考試成績。所以如果老師自己能清楚明白講出個所以然,有機會時自然也可以解釋給家長聽,甚至解釋給學生聽,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學習,也不是不可能的!

差異化教學

學生程度與學習性質的差異,始終存在於所有的課堂。我們讀高中、大學時,班上學生的程度雖已是通過層層考試篩選,但學習的差異性依然存在,便是最明顯的例子。因此,老師心裡若先保有這樣的認知,便一定能發展出應對的策略。最怕的就是老師們以為「程度齊的課堂才是通例或正常」。

▲ 差異化課堂是普遍的現象。

我自己的確教過程度很齊的課堂,說實話,真的很好教,但那也是多年才遇到一次而已。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也就是學生程度參差不一的狀況下,我有時會給學生們不同的目標任務,例如讀完一篇文章後,將學生們依異質性分組,三位一組,程度好的 A 生在閱讀短文後,出考題問同學,程度普通的 B 生,擔任「寫手」,會講但不太會拼寫的 C 生,可以口頭回答 A 的問題,讓 B 聽寫,B 把 C 的答案和自己的答案都寫出來。最後我們來看每組的題目和答案。很多時候,英文程度沒那麼好的孩子,腦袋可是很靈活的,所以常會給大家一些耳目一新的點子,更是增添班級活力的大功臣!

也正因此,雖然他們的任務有差異性,但我的鼓勵是沒有差異性的!我一定會看到個別學生的亮點,給予正向的回饋。事實上,越讓老師找不到亮點的學生,越是需要老師的肯定!

如果當天的課堂任務都是一樣的,我會帶自己的書到課堂上,先完成的學生就可以看老師帶來的書。可別小看這個小動作,孩子們可是很愛看(老師吹捧與加持過的)書的!老師帶來的課外書籍,不知怎地,他們的認知上就是跟「課本」不一樣(明明一樣是英文書啊!)。

一魚多吃

教材上常常會標示出某單元是屬於聽力、口說、句型或是 phonics 的教學內容。但老師們一定也都清楚,語言學習常常是跨技能 (skills) 的,很難真的只用到其中一項。所以,如果能讓孩子頻繁地跨技能運用,一定能增進學習效果。例如:做完聽力練習後,拿聽力題目裡比較有趣的圖片來問答練習口說,甚至看圖造句、寫小故事,可多加運用教材中繪者和設計者的巧思。

另外,有時候我會發現,原本設定要訓練某技能的教材內容,很適合用來訓練別的技能。這時我也會大方地拿來使用!例如將聽力音檔的逐字稿印出來,但把中間幾個介系詞的部分挖掉,讓孩子先閱讀,猜猜看裡面的介系詞可能會填什麼。很多孩子對於介系詞的使用很像是「擲筊」,興之所至就隨便選個 on、at 或 in 來用。透過先讓他們閱讀、填空,再聽音檔自我糾正,他們對於介系詞的文法概念,印象就會更深刻。所以,本來是聽力練習的素材,就可以轉化為閱讀與文法練習的內容,老師也可以自行變化,把挖空的介系詞改為任何您想要學生特別留意的字喔。

今年我在這個專欄裡所分享的教學活動,都會盡量以「無須再外求」為主。原因是我發現,認真的老師們常常忘記照顧自己。為了上課,花很多時間做漂亮的簡報,還帶了大包小包的道具。但當課程進度上不完,或上課氣氛過於「熱烈」而遭到主任約談時,自己又很洩氣。

▲ 習作上的遊戲已經很好用。

如果老師備課時間已經很緊迫,那麼我建議您先把焦點放回您手中的教材,花一點時間構思一下教學活動,因為這就已經能讓教學成效提升,而不用再花您額外的時間找課外的繪本、學習單來輔助。如果對於教學活動的原則都已經能十足掌握,到時候不管是簡報、道具、繪本、遊戲,就不會再讓老師手忙腳亂,而是能成為豐富您教學的好夥伴囉!

funhouse_1080
topgrammarplus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教學活動設計四大原則〉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