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開講

國小英語閱讀教學之原則與策略

文/鄭錦桂
台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 副教授

近年來,許多縣市大力推動國小英語閱讀,增購英語圖書,舉辦教師研習增進國小英語教師閱讀教學的知能,可見閱讀教學在國小英語課程中已逐漸受到重視,然而,筆者實際走訪國小教學現場後,卻發現課堂中讀寫教學仍不夠普遍,部分教學中因使用不當的教學方法及閱讀素材而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學校圖書館中的英語圖書使用率仍舊偏低。可見,英語閱讀教學的推動工作仍有待努力,故本文將依據學理為閱讀教學提供一些建言。

閱讀的理解歷程

根據理論,閱讀理解的歷程可有「由下而上」 (bottom-up processing)、「由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 及「互動式」三種模式。「由下而上」的閱讀模式強調解碼歷程,包括辨識大小寫字母、字母與發音的對應關係、拼字模式、英語詞彙、文法構造及篇章的標記 (discourse markers)。「由上而下」的閱讀模式則指的是閱讀者在處理文本時,利用背景知識進行預測及推論,以達到了解主旨大意的目的。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若只依賴由下而上的閱讀模式,可能只能獲得字面的意義及細節的訊息,而無法達到整體的理解;相對地,讀者若仰賴背景知識作猜測及推論,而未仔細注意文字及文法結構,則可能導致錯誤的詮釋,因此,要達到整體且精確的閱讀理解,讀者必須同時運用這兩種閱讀模式,也就是「互動式」的閱讀模式。此外,「互動式」的閱讀模式也意味著讀者與文本間的互動,亦即讀者並非只是被動地接受訊息,而是主動地建構文本的意義。

閱讀的教學方法

相對應於「由下而上」及「由上而下」的閱讀模式,閱讀的教學方法則可分為「由部份至整體」 (parts-to-whole) 及「由整體至部份」(whole-to-parts) 兩種教學策略。「由部份至整體」的教學法較強調語言知識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須先學習語音、字母、字彙及句型等語言細部結構,然後才能進行文意的理解。此類教學方法包含「字母拼讀教學法」 (Phonics Approach)、「常見字教學法」 (Sight Words Method) 及「語法與句型教學法」 (Sentence-pattern Method)。而「由整體至部份」 (Whole-to-parts)的教學方法,則是先從啟動學生的背景知識開始,使學生利用背景知識及閱讀策略了解文本整體的文意後,再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選取在文本中出現的拼字模式、字彙及語法進行教學。「語言經驗教學法」 (Language Experience Approach)、「全語言教學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 及 「文學為基礎的教學法」(Literature-based Approach) 即為此類教學方法的典型例子。由於每一種教學方法皆有優缺點,因此教師必須融合各種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至於如何融合?筆者將於文末提出建議。

閱讀素材的選用

除了融合不同的教學方法,還需選用適合的閱讀素材,才能有效進行閱讀教學,但坊間兒童英語圖書豐富多元,教師應如何選擇適當的閱讀素材呢?以下有幾個考量的方向。

首先,兒童英語圖書可分為故事類 (fiction) 與非故事類 (nonfiction),故事類的文本以情節引起讀者的閱讀動機,而非故事類的文本包含歷史、文化、自然、科學等知識,能滿足讀者藉由閱讀獲取新知 (read to learn) 的慾望。一般而言,低年級的小朋友較喜歡、也較能理解故事類的文本,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及認知發展的逐漸成熟,教師不妨在中、高年級逐漸帶入更多的知識性文本,讓學生在英語閱讀的同時也能擴展新知。

此外,兒童英語圖書又可分成以創作為主的兒童文學作品,及依據字彙與句型難易度分級的讀本 (leveled readers)。國小英語教師常使用的英語繪本通常是屬於前者,主要原因是此類文本較具有創意、圖示設計精美,且內容較具深意,能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過,這些繪本也因常含有較艱澀的單字與句型,若無教師在旁引導與輔助,學生往往無法獨立閱讀,這也是為何許多國小圖書館的英語圖書區常常乏人問津,主要就是因為學生無法自己看懂或不知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圖書。因此,筆者建議教師除了使用英語繪本作全班性的導讀或共讀材料,平時亦可搭配使用分級讀本,將學生依據不同程度分組,選擇適合他們程度的分級讀本進行小組導讀,訓練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圖書館也可增購分級讀本,讓學生能更容易找到符合自己程度的讀本。

再者,教師亦可考量圖書的性質,是較偏重於語言知識的培養,或是情意及認知的發展?目前坊間有很多字母書、符合字母拼讀規則的文字所編寫而成的讀本 (phonics readers)、常見字讀本 (sight words readers)、具有重複固定句型的可預測書 (predictable books)。這些書雖然較偏重於語言知識的培養,但若能仔細挑選具創意設計的讀本,同樣也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舉例而言,Q is for Duck 這本字母書,不同於一般字母書以字首字母及代表單字呈現的方式(如 A is for ants),而是讓讀者先猜測字母與單字的關聯性(如 Q is for Duck. Why?),然後在下一頁揭曉答案 (Because a Duck Quacks.)。在猜測的過程中,使讀者與文本產生互動,讓字母學習變得更具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師若也能挑選一些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讀本,不但可提昇學生的閱讀素養,亦可促進學生的情意及認知的發展,如 The Berenstain Bears 系列的故事探討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手足相處、霸凌、看太多電視、吃太多垃圾食物、養寵物等,非常貼近國小學童的生活經驗。

除了讀本,日常生活中的歌謠、韻文、賀卡、便條、書信、菜單、食譜、廣告、漫畫、電郵等亦可為閱讀素材。教師可依據英語課本中的內容與主題,融入不同體裁的閱讀素材,使英語閱讀更生活化、實用化。

閱讀教學的原則與策略

綜合以上的討論,筆者歸納出以下的閱讀教學原則與策略供教師們參考:

  1. 教師的角色應是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而不是代替學生閱讀。
    閱讀教學過程中,若皆由教師講解內容,學生只是被動地聆聽,其實並未真正進行閱讀。教師可將導讀流程分為閱讀前 (pre-reading)、閱讀中 (while reading) 及閱讀後 (post-reading) 三階段:閱讀前可利用問題、插圖、標題及略讀 (skimming) 的技巧,啟動學生的背景知識對文本進行預測,並引發學生的閱讀動機;閱讀中則教導學生運用提問、推論、使用上下文猜測、掃讀 (scanning) 等閱讀策略主動地進行閱讀理解;閱讀後則可讓學生重述或摘要內容、進行角色扮演或讀者劇場,發表對文本內容的想法,此外也可以改編故事或依據文本的體裁進行仿寫等。
  1. 融合閱讀教學方法,兼顧語言知識的培養及文意的建構。
    「由部份至整體」(parts-to-whole) 的教學法僅能培養識字解碼的能力,並不能達到真正的閱讀理解,因此教師須同時使用「由整體至部份」(whole-to-parts) 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背景知識及閱讀理解策略與文本互動,主動建構文本的意義,才能真正達成閱讀理解。
  1. 先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到整體。
    兒童的語言學習宜在有意義的情境下進行才能事半功倍,因此進行閱讀教學時,宜先由「整體」開始,讓學生透過聆聽、導讀及討論了解文本的大意後,再至「部份」,選取某些重要的語言成份(如拼字模式、字彙、句型、標點符號等)進行直接教學,最後再回到對「整體」文本的回應、感想及應用。這樣的過程不但可使語言技能的學習更有意義,同時也不脫離閱讀教學的本質。
  1. 提供大量且多元的閱讀材料。
    閱讀如同學騎腳踏車及游泳,需要從做中學,因此教師須提供大量的閱讀素材,讓學生多練習閱讀,且閱讀材料的種類也須多元,才能培養學生因應閱讀材料及目的不同,而隨之調整閱讀策略的能力。教師可依據教學目的及學生的興趣、語言程度與認知發展,靈活選用不同內容、性質及體裁的閱讀素材,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 精讀 (intensive reading) 與廣泛閱讀 (extensive reading) 並重。
    在真實的生活中,閱讀的方法常因閱讀的目的而有所不同。廣泛閱讀是大量閱讀,著重的是大意的了解,並不特別注意文法用字等細節。相對地,精讀是深入的閱讀,除了注意語音、單字、文法等細節,更仔細推敲文本的結構、段落的關係、字面及言外之意。在教學現場中,許多教師常要求學生精讀,但並不是每種閱讀素材都適合這種閱讀方法,例如兒童文學作品中常有許多生澀的單字及複雜的句型結構,要求學生精讀此種閱讀素材,恐會造成學生的挫折感,而降低閱讀的興趣。因此這類書籍便較適合廣泛閱讀的方式,僅需幫助學生了解文本的大意及享受閱讀樂趣即可。相對地,字母書、常見字讀本及可預測內容的書則因文字簡單,較適合精讀的方式。
2024karen
talktome_610
39birthday
57STYLE
59style_610
phonicsboard
phonics
27KITE
27KITEBOOK
TKT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國小英語閱讀教學之原則與策略〉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