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務,  教案設計,  聽說讀寫

打通閱讀能力―提問小工具

文/張琬琦 Moji
現任嘉義市國小英語教師
麻糬手繪單字書》作者
Moji Today 部落格版主

閱讀力即競爭力,閱讀後的反思更能檢視孩子的理解與應用。如何使用一些有效的方法,而非只用傳統的 5W1H (who, when, what, where, why, how) 提問,來引導學生思考呢?以下分享我的教學撇步。

撇步一:提問籤

我在暑期參加了綜合領域關鍵能力研習,學到使用「花色提問法」來引導學生思考,另外我結合了標點符號的意象概念,將這些圖像與指令寫在冰棒棍上,製作成「提問籤」。在課文閱讀後、聽完故事後、看完影片後、甚至是聽完同學作品發表後,都可以讓學生抽籤來給予回饋。提問籤的設計如下:

♠ → 陳述事實(黑桃形狀像鏟子,挖出真相)
♣ → 我的應用(梅花形狀像花朵,表示開花結果)
♦ → 我學到的新知(方塊形狀像鑽石,表示珍貴)
♥ → 我當下的感受(愛心表示感覺)
? → 請提出一個疑問
: → 請對作者/某角色說一句話
! → 表達對內容的認同與讚美
° → 請歸納自己的結論

舉例來說,在看完繪本 No, David! 後,請學生抽籤來發表感想:

1 抽到 ♠:描述故事大意
2 抽到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應用 “No!xxx” 這句話的其他情境
3 抽到 ♦:分享從故事中得知的新鮮事,如:原來用雞腿等食物就可以做成一個人!
4 抽到 ♥:表達聽完故事後,心中的感受
5 抽到 ?:問一個問題,如:為什麼 David 的洗澡水是綠色的?
6 抽到 ::請跟 David(或他母親、本書作者)說一句話
7 抽到 !:讚美 David(或他母親、他的玩具)
8 抽到 °:看完故事後的結論

撇步二:KWL 自我檢視表

如果在 Wikipedia 搜尋一下,就能發現這個方法在二十世紀就已經出現,網路上也能找到一些改編方式。簡單地說,有別於基本的 5W1H 提問,「KWL 自我檢視」能整體紀錄學生的習得過程。K 代表 What I know、W 代表 What I want to know、L 代表 What I learned。在 before-reading 時先讓學生反觀自身的先備知識 (K),並寫下對此閱讀素材想瞭解的問題 (W),在閱讀後(或聽故事後)再讓學生寫下方才那些問題的解答 (L)。這個表格可以讓學生自己繪製在課本空白處,或印成空白學習單使用,當然也可以小組互動討論――此時就可以使用小白板,讓學生記錄在上面,完成前兩欄時先讓大家觀摩,在 after-reading 時小組再繼續紀錄第三欄,最後由教師擇人發表。

這種自我檢視能讓學生在 before-reading 就提出疑問,引起學生求知動機,且透過小白板等小工具促進學生間的討論,激發更多想法,同時將學習權轉移至學生身上。

★ 改編:也可以加上第四欄 F,代表 Further wondering (Hershberger, Zembal-Saul & Starr, 2006),讓學生寫下更多後續激盪出來的研究問題,鼓勵學生透過多元管道來尋找解答,並結合班網的留言版或教室內的互動信箱來提供發表平台,讓知識的線更往後延伸。

撇步三:逆轉思考的正反旗

這個想法是我從上圖發想出來的:您看到的是鴨子還是兔子?沒錯,凡事皆有兩面,端看您怎麼想。三隻小豬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而繪本 The True Story of the Three Little Pigs 則改從大野狼的角度來陳述故事,完全顛覆了人們對這個故事的認知。同樣地,在 after-reading 時,我們是否也能讓學生天馬行空一番,「順思」之後也來個「逆思」呢?比如聽完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後,「順思」就是請學生分享小熊發現房子被入侵後的感受、未來的解決方案等;「逆思」則可以請學生試想:Goldilocks 擅闖別人家裡的動機為何(也許有不得已的原因?)、Goldilocks 進入三隻熊的家裡,會不會其實是要幫忙打掃,只是反而弄巧成拙?站在不同角色想一想,或許故事帶來的價值觀與感受會不同。

為了這個換位思考的活動,我起先是在塑膠搖扇上,貼上重新繪製的文字,就是正反旗,但後來無意間發現有趣的搖扇,正面是「帥」字,背面字就是反的,剛好可以拿來用!這個活動帶來的附加價值就是:「事情不要光看表面」,從中也可以學習到轉換焦點及緩和情緒的方法(如:將令人生氣的事換個角度看,也許就能理解對方,同時也平復自己的情緒)。而情緒教養,正是現代孩子最迫切需要的。

文中提到的教具不但簡單易做,也不用花大錢,常常交叉使用,就能夠活化學生的腦袋。而且,與同儕彼此分享更能激盪出不同的觀點與思維,非常適合高年級以上學生,不妨試試看吧!

■ 參考文獻:Hershberger, K., Zembal-Saul, C., & Starr, M. L. (2006). Evidence helps the KWL get a KLEW. Science & Children, 43(5), 50-53.

2024AI_610
grammar
2024TOP
57STYLE
59style_610
2024book_610
listen
39_610
toeic_610
2025YLE
2025TKT
2025SP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打通閱讀能力―提問小工具〉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