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乖」學生愛—維持教學靈活度與客製化的可能
文/劉楚筠 Tina
資深國小英語教師
Close your eyes. 閉上眼睛,用腹式呼吸法呼吸三次。回想一下從小到大你最喜愛的老師……,你記得他(她)上課的內容嗎?還是,更記得他(她)給你的打氣鼓勵,或他(她)在課堂上講的笑話與軼事及溫暖的笑容?你喜歡一板一眼、按表操課的老師,還是有「人味」的老師呢?
我們教的是教材,還是人?
每當老師在寫教學計畫時,一定會想著自己這堂課要教些什麼句型、字彙給孩子。但是,學習的主體是「人」,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心悅誠服地學習,而不是只專注在將教學計畫走完啊。這個道理相信老師們都知道,但是做起來卻有難度,為什麼呢?
老師們也許會說:「因為我們背負著學生成績的壓力,以及家長的期待啊!」沒錯,教學的主體除了學生以外,其實還有家長呢!家長的期待從何而來?家長的期待真的只有分數嗎?有沒有可能,老師可以用自己的專業,調整家長對英語學習的觀念?有沒有可能,老師可以自信地告訴家長,他的孩子喜歡哪方面的主題,或哪方面的能力特別強?
我要說的是,當家長沒有來自老師質化且有人性溫暖的回饋,不知道孩子具體來說到底是哪裡強、哪裡弱,或對於英語力養成歷程的資訊不足時,他們自然只能看成績單上量化的數字,來評斷孩子的學習成果以及老師的教學能力。而這時候,老師的壓力就來了!
若老師被迫乖乖按照進度走,家長也繼續被分數影響心情,孩子對英文的學習興趣只會越來越打折扣。親、師、生,其實沒有一方受益。
關心學生,更關心家長
我的做法是這樣的。對於較落後或上課較無法專心的學生,我一定特別關心,不見得是關心英文學習,而是關心他的日常生活與興趣。下課離開前,我會走過去跟這樣的學生多聊幾句,或請他當小幫手幫老師拿東西,順便跟他一起走回辦公室。跟他聊的目的是想建立彼此的熟悉度,我也可以從閒聊內容中嗅一嗅他學習落後的原因。這樣的孩子多半都有很焦慮的父母,有時還會在家另外出功課給孩子做,因此父母更是老師要關懷的對象。父母這麼努力,難道不值得老師肯定嗎?所以我會打電話給孩子的爸媽,謝謝他們的用心,同時告訴他們孩子在課堂上的好表現,讓他們稍稍放心,並告訴他們根據我的實務經驗,這個階段的孩子較適合什麼型態的英語學習模式。換言之,父母還是可以幫忙,但可以換另一種方式。父母的心情放鬆一點後,孩子通常就沒那麼抗拒英文,表現也能越來越好!
對於學習較慢的孩子,大考時我會給予額外的時間,考卷上再以藍筆(不用嚇人的紅筆)標示「多給 Brian 20 分鐘作答」。如果是我讀題給學生聽,他才有辦法作答,我也會在考卷上標示「老師讀題,Brian 自己作答」。若需要補考,我就會在補考的考卷上標出哪個大題是孩子自己作的,哪些則是老師在一旁協助的,同時註記幫忙的方式。我會將原卷和補考卷釘在一起讓孩子帶回去,補考卷通常分數較高,我會以藍筆打分數,並放在原卷的上面,做得好的大題我一定會狂蓋章或貼上獎勵貼紙,更會告訴孩子:「我們學得比較慢,但是一直在進步,慢慢來沒關係!」
同時我也會跟全班孩子講清楚,補考分數的最高分有可能比原本高出很多,但是老師這邊登記下來的成績頂多和全班沒補考的最低分相同。這樣一來,沒有補考的孩子不會覺得不公平,而補考的孩子也會理解老師的記分標準。家長看到老師清楚的標示,就會知道孩子哪部分不錯,哪一部分是原來不會,但後來會了,於是心裡也會踏實一點。而依然不會的部分,我就會讓家長知道這就是我之後補救教學的重點。根據經驗,這個做法的效果非常好。當家長信任老師,老師日後才能慢慢地讓家長吸收更多新觀念,也能放心將孩子交給老師,因此老師就可以放手設計更多元化的評量方式,讓有不同天賦的孩子都獲得發揮的機會。
誰說不能偷跑?打預告效果好!
回歸到教學面,「偷跑」也是我這個不太乖的老師常做的事。一拿到教材,將全部單元都瀏覽過後,我便技巧性地將後面單元的句型和字彙,挪來前面偶爾用一下,讓學生先有個印象。因為通常老師剛開學時,還能好整以暇地上課,但到了學期末就常會因一些活動或突發狀況,變得特別趕,孩子到學期末也累了,心都飛到快樂的寒暑假去啦。另一種偷跑的做法,則是在上這一課時把下一課的單字貼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孩子多看,很容易便記下來了。
而另一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發展便是,當孩子看到老師都會先預放下一課的內容後,他們就會基於好奇,自發地不斷往下看其他後面的單元,這下子,希望學生預習的目的,也自然而然地達成囉!
不按照教材順序上課,可以嗎?
如果老師們很幸運,對於教學有較高的主導性,那麼甚至可以視情況不按照教材的順序上課呢!尤其如果採用的是 ESL 的教材,難度會比 EFL 的高,而教材編寫者因為是設計給 ESL 的學生,所以不會考量到英語母語情境的學生所熟悉的句型,對於 EFL 學生來說是相對困難的。這種情況下,老師便可用自己的經驗與對班級的瞭解,看看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進行課程。有時候,老師可能想加入節慶教學,或是孩子對某單元特別感興趣,老師也願意設計延伸活動時,如果卡在課程的定期評量範圍,就會很可惜。因此適時做些調整,將複雜的句型和簡單的句型互相搭配,或是同一類的概念放在同一次評量,都可以減輕老師的壓力與學生的挫折。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可別被教材給綁死囉。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說了這麼多,之所以會有這些「不乖」的教學,回歸到源頭,還是因為要顧及學習的主體―學生的需求。我通常會在一個學期裡,選兩個單元加入這些彈性的主題,而這些主題常常都是來自學生偶發的靈感。例如有一年教到家具,調皮的學生問,為什麼課本教到浴室的時候會教浴巾、浴缸、鏡子,可是沒教馬桶?我心血來潮,上網搜尋各式各樣的創意馬桶圖片。下一堂課時,我們便花了 20 分鐘,讓孩子對著這些創意馬桶的圖片造句,描述馬桶上有什麼圖樣設計,或是有何心得感想等。我還記得那堂課裡,根本不必分組計分,就有舉不完的手等著我點名發言,連平日不太舉手的學生都搶著講,大家把平常學到的顏色、形狀、動物、感受全用到句子裡,作了一次統整性的大複習!可見這種「跳脫課本,教孩子想學」的魅力有多大。之後還有家長給予很正面的回饋,因為孩子把課堂上的歡樂帶回家,跟家人分享英文課所看到的各式奇形怪狀的馬桶。這下子,不僅是我自己,連班上的家長也因為這「不乖」的課程設計,走訪了一趟全世界的洗手間,彷彿遊歷了一次精彩的旅程。
之所以有這些額外的時間,也正是因為平常就已經先偷跑,所以上課的速度可以加快,而透過這樣「教孩子想學」的強力動機統整練習,孩子的實力一定可以墊高。
對於較高年級的孩子,老師們更要花點心思瞭解他們的喜好。流行電玩「傳說對決」、「指尖陀螺」、「3D 列印」,都是現在最夯的 STEA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and Math),也都可以為您的課程增加特色和亮點。現在的聰明世代,需要老師們有更多的創意與跳脫框架的思考,才能跟他們 “in sync”,而附加的好處就是更容易幫助自己永保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