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務,  數位教學

用「迷因」讓學生「迷英」

文/劉楚筠 Tina
資深國小英語教師

現在的高年級或國中生帶手機來上課的越來越多了,這些青少年使用手機的用途是什麼呢?我發現除了打電動、聽音樂以外,大多就是圍繞著「趣味的、好笑的」東西看啦!身為老師,當然上課的時候我是不會讓學生使用手機的,但是課餘時間湊過去「深入敵營」,才能「知己知彼」不是嗎?所以我開始學著看這些青少年很愛看的「迷因」。

說真的,一開始這個詞我真的很陌生,但在發現這是完全可以吸住學生眼球的素材後,我產生了一探究竟的興趣,並且想辦法把它變成「教材」。首先就是去 Google 一下,原來迷因 (meme) 其實是英格蘭的演化生物學家 Richard Dawkins 在 1976 年出版的著作 The Selfish Gene 中提出的新字。他認為文化也像基因一樣,是會被仿造的。當時他用希臘字源 mimeme(模仿),自創了跟 gene 基因很像的新字 meme 迷因,後來 meme 這個單字就此傳了下來。時至今日,memes 在網路時代已經變成有趣、特別是有哏的圖片或影片的代稱,且因為它幽默無負擔又能精準表達出人的心聲的特性,而被廣泛的在網路上瘋傳。

事實上,Facebook 上留言區裡的表情 gif 檔,就是個動態的迷因素材包;而 Katy Perry 的音樂影片也早在數年前就已經大玩眾多迷因哏了呢!所以,迷因可說是早就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周遭,更不必說許多中文的迷因,其實都是從英文的迷因翻譯過來的!英文老師如果能夠好好利用自身語言的優勢,將「迷因」融入英語教學,一定可以為課堂帶來一股活水。

迷因接地氣

我曾經跟一個十四歲的學生聊天,因為她的母親說孩子現在什麼事都不跟她講,而她自認算是個很開明的母親,所以有點傷心,希望我能幫她了解原因。十四歲的女孩面對我的詢問,很誠懇的說:「不是我不跟她講,而是我們現在真的在不同的軌道上,我要花好多時間跟她解釋,可是她還是聽不懂。」我問:「像是什麼呢?」於是她給我看了迷因。我看了以後,實在不禁問 “Is this supposed to be funny?” 學生眼白上翻,滿臉無奈,但嘴角又一副想笑的樣子,我感覺眼前的小大人好像有點得意地在心裡大喊:「哈!終於有我們才會,你們大人不懂的東西了吧?」

後來我發現,因為迷因輕薄短小,所以老師只要有空時看個幾則,其實不會花上很多時間。以我個人而言,我很快發現迷因其實有很多種形態,有的以圖為主、有的以字為主、有的反諷政治、有的俏皮溫馨,也有的甚至會點出我們不知道的自己!從接觸迷因的過程中,我驚訝的是青少年對於資訊不僅是廣伸觸角,而且面對這些種類龐雜的資訊,他們竟然可以理解消化!而且如果遇到不懂的迷因,他們會有動機想辦法去把它搞懂,例如有很多迷因是取材自電影畫面,學生會為了看懂迷因,去找電影來看,或甚至來問我,想看看我能不能幫忙解答。有時候我跟學生談到某些國際時事,他們竟也能插上兩句,並跟我說他們是看迷因知道的。換言之,「雜學」對於欣賞迷因的能力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因為要看懂迷因,孩子無形中學到不少面向的知識,也許不是很深,但起碼是個開始。

迷因刺激另類思考模式

剛開始涉獵迷因時,我的確需要常常向學生「不恥下問」,不過後來就對迷因的邏輯越來越熟悉。有些迷因可以刺激我的「老化」大腦跳脫思考的框架。像是這個海綿寶寶迷因,對於習慣先看文字的英文老師來說,可能就要想個 10 秒,懂了意思後,還要問一聲:「你們媽媽的手機真的是這樣嗎?」學生點頭如搗蒜: 「真的啦!螢幕調好亮,字體又大,音量也很大,還有早安長輩圖也很多…」這時我才發出會心一笑,心裡的警鐘是:「原來這是青少年心中媽媽的形象啊!」

不過,笑完後英文還是要教的,所以我還是會仔細檢查英文字的部分,然後問學生:“Do you ‘open’ your mom’s cell phone or do you ‘turn on’ your mom’s cell phone?" 讓學生知道並不是所有以英文呈現的文本都會是正確的,即使從國外傳來的也是一樣。

如果老師剛好看到很受歡迎的中文迷因,不妨猜猜英文關鍵字,常會發現原出處是英文喔。例如我一直聽到學生們說:「傑出的一手。」意思大概就是:「做得好!」但為什麼這樣說呢?上網查一下,馬上就可以查到原文是 “Outstanding move.”。流傳了很久的哏圖被大量改作,有些雖然有些無厘頭,但也讓人不得不佩服這些迷因創作者的創意與幽默!當我們一再強調學語言要讓學生使用「真實的語料」(authentic materials) 之際,有什麼比這些迷因更真實存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呢?

迷因入課堂

如何把迷因具體融入教學裡呢?我自己的做法是將迷因作為暖身、或下課前收尾、或課堂中的活動轉換時使用。Google 主題關鍵字+meme 就可以找到非常多的相關迷因。例如 Google 搜尋 “student memes”,就可以找到很多迷因,既可以拿來教句型,又說中老師或學生的心聲。因為有了吸引學生的圖片,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去讀懂上面的英文句子,不太需要老師花費力氣去解釋。老師也可以順著迷因讓學生創作接寫: The biggest lie I tell myself… 或是 When the teacher ask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but you sit there in silence because…。這些練習可以促進學生的自我覺察,也可以讓老師更了解每個學生的內心想法,又可以練習到英文寫作,一舉數得。

而警察這個職業,也可以在迷因裡面找到有趣的文化觀察!至於這些觀察對不對,可以讓學生討論看看,說說原因,訓練學生的思辨力。如果教到食物,老師也可以 Google 與食物相關的迷因,那就更多了。像 used to 的句型,在這個 pizza 迷因裡就應用得很清楚,也可以讓學生留有深刻的印象。而可愛的橘子人鼓勵大家 pick yourself up and carry on,是不是溫馨逗趣又能讓學生留下強烈的視覺記憶呢?

迷因創作難不難

讀到這邊,老師們是不是已經蠢蠢欲動,想著可不可以讓學生自己來做迷因呢?網路上早已有迷因製造器、梗圖產生器之類的網站,幫大家收集好時下最夯的圖片,老師或學生們只要把文字想好,打進去就可以囉!像這張小貓咪的圖,使用用途便很廣,幾乎只要把下排的字換掉,改成任何能配上小貓咪那不悅表情的句子,都會很有效果!

那麼,迷因有沒有版權問題呢?理論上,只有照片出處有權利加文字做成迷因,一切就是看照片來源要不要認真看待此事。不過一般電影公司倒是不會自斷這種消費者間免費的宣傳,所以目前是沒有傳出版權的糾紛,甚至已經有商業廣告特地模仿迷因形式製作,效果很好。雖然歐盟這兩年修改了其已沿用 20 年的著作權法,更加嚴格,不過當中也提到如果是將圖片或影片用於引用、評論、拼貼、滑稽、模仿等用途,是不在這些法條的適用範圍內的。因此,如果只是讓學生在課堂上作為教學練習,應該是不會有問題的。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已在去年底指出,目前國內每個部會都已經配置有「迷因工程」的團隊,「製作者必須能夠快速引用迷因圖模,並敏銳地根據目前流行語及風向,組合出最具記憶點與趣味點的迷因」,目的在協助部會進行政策宣導,及用幽默的方式回應民眾對訊息的誤解。所以說,看懂「迷因」、甚至有製作「迷因」的能力,不僅只是趣味而已,它代表的是一種面對網路世代下文化典範的轉移,有所應變甚至主導的能力。站在純英語教學的立場來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迷因便會被當成「素養題」出現在會考英文題裡也說不定喔!

【註】如果老師們自己對迷因有興趣,可以去 www.reddit.com 搜尋 memes 版,那裡有最新且具國際性視野的迷因,目前已經有 1000 多萬的會員囉。

在〈用「迷因」讓學生「迷英」〉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