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向連結 教育可以不一樣
文/陳湄涵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我在年僅 11 歲時隨家人移居美國,就此展開與在台灣完全不同的學習歷程。當年的小女孩,只能默默接受這樣的人生轉變,但隨著自己成大成人,在兒童英文領域投入心血,並進行反思。我發現,台灣的教育其實可以很不一樣。
在台灣,小學的大部分科目仍由導師授課。科目與科目間,沒有太多連結,上哪門課就用哪本課本,按照順序,一課一課地教下去。課本與課本間,也沒有橫向連結,這堂課結束,下堂課就換另一個科目。這些現象在遇到科任老師授課時,更為明顯。
在美國,小學採包班制。還記得我在美國的第一個導師,是個快退休的老太太,即使走起路來顫顫巍巍,還是拿著球帶我們到戶外上體育課。果不其然,她還沒到耶誕節就退休了。
在美國,一整天不會分節次,只有上午的「大下課」和午餐有鐘聲,提醒所有學生到教室外去跑跳玩耍。其他時間,老師有絕對的權力,決定什麼時候上什麼課、上多久、用什麼教材與內容、怎麼上課。只要一學年下來,能達到這個年級的所有課綱目標就可以了。
反觀台灣的國民小學教育,老師忙著按部就班把課本內容教完,還要應付學校的各式活動與比賽,光要「教完」就是大考驗,連課本裡的活動或實驗,都很難找到時間讓學生實際操作。這樣的情況下,還要求老師教學要有變化、要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融入有創意的活動,甚至如 108 課綱所期望的: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不會太強人所難?
所有的教育政策,一定會隨著時代演進,不斷地改變、進步。2018 年底,行政院頒布「2030 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教育部與各縣市教育局即開始實施各類雙語教育計畫,如: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沉浸式英語教學特色學校試辦計畫、台北市英語融入幼兒園教學實驗計畫等。上至中學、下至幼兒園,各級學校都開始導入英語融入各學齡與各學科的教學方式。
但除了用英語教授各學科,做「內容和語言的整合學習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以外,老師是否能將各科目橫向結合,以達到 108 課綱所謂「培養孩子探索與素養能力」的目的呢?是否能橫向檢視課綱,打破各學科各自為政的狀態,甚至可能在同一學期中,從不同科目找出共通點,融入英語,做跨學科領域教學呢?
Kilpatrick(克伯屈)在 1918 年提出的「設計教學法」的 Type 1(第一類)中提到:「以一系列設計項目為一教學單元,從事教學活動的過程。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個別或小組的形式,在實際生活中設立問題的情境及欲達成的目的,計畫達成目的的實際活動,並確實執行,最後評量完成的狀況。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我指導為主,有目的、有計畫、有實際活動的實作學習方法。」(何澍,2000)如果台灣的教育現場工作者,能試著在各科目中,找出共通性做結合,再來授課,就能減少重複教學,把空出的時間拿來變化、加入創意,並給予學生獨立探索的空間。
移居美國前,母親已教授我一些簡易英語,到了陌生國度,我的學習情況的確比其他移民兒童好一點,但也僅此一點,上課還是有如鴨子聽雷,跟著老太太導師幾個月下來,好像也沒學到什麼東西。直到換了新老師,才真正開啟了我主動探索的學習之路。新老師接受各種創意、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甚至帶領學生交不同國家的筆友,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提升學習動機。
其中讓我在 30 幾年後的今天,仍印象十分深刻的,就是一份「個人金錢規劃」報告。我還清楚記得當初執行的每項細節,當然也包括當初拉著母親帶我逛超市,抄下物品標價的感覺。現以「設計教學法第一類」,以問題為中心,訂出 4 個過程(高強華,2000),來拆解這份報告的規畫與執行步驟:
- 決定目的 (purposing):孩子 18 歲後,美國家庭普遍不再提供經濟援助,這個活動能讓學生體驗家庭收支概念,並理解父母養家辛苦、持家不易。
- 擬訂計畫 (planning):簡化收入和支出,固定的條例薪資收入、飲食和住宿的花費。
- 實際執行 (executing):在沒有網路的年代,老師帶來許多報紙和超市廣告,帶著學生閱讀徵人啟事,看看每位學生適合的工作。如果沒有合適工作,老師就帶著學生參照格式,寫出求職啟事。
- 評鑑結果 (judging):收入與支出是否平衡?是否可達到儲蓄目的?
以學科來說,這個報告包含社會科、語言科、數學科與家政科:
■ 社會科:
理解家庭收支概念、體驗父母養家不易,分辨需要 (need) 和想要 (want) 的差異,教導孩子從小做金錢規畫。
■ 語言科:
閱讀報紙的徵人啟事,並模仿寫出求職啟事。閱讀超市傳單,查看各式折扣內容。閱讀報紙的租屋啟事,找到適合自己的居住空間。
■ 家政科:
閱讀食譜,簡單規畫每日三餐內容,並列出所需的食材與數量。
■ 數學科:
規畫三餐並計算食材需求量後,帶著購物清單至超市抄寫食材標價。如欲外食,也可至餐廳抄寫簡餐定價,規畫、計算每週伙食費,最後再計算一週的收入與食宿支出,維持平衡。
這個活動亦符合克伯屈的「同時學習原則」(簡紅珠,2000):
■ 主學習:直接達到的教學目的
- 社會科的經濟學單元:從個人收支與家庭收支,可以學習從小學四年級就陸續出現的經濟學供需平衡概念。
- 語言科的徵人啟事、租屋啟事、食譜等真實材料 (authentic material) 的閱讀、應用、撰寫。
- 數學科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以及各種表格的規畫與製作。(你沒看錯!美國小學六年級還在練習四則運算。)
■ 副學習:與功課有關的思想或概念
- 收支平衡的概念
- 飲食健康營養概念
- 自我探索與未來職業
■ 輔學習:學習時養成的理想態度
- 儲蓄的概念:每週把薪水花光光,遇到無預警需要花費的緊急狀態時怎麼辦?
- 金錢使用的態度:分辨需要與想要的事物,以及兩種事物的佔比。
- 健康飲食的態度:每天吃速食餐廳,除了花費比在家開伙高,還會影響健康,導致不在計畫內的醫療花費。
以上簡單介紹當年在美國小學做報告的學習歷程。當年在學校雖有老師一步步引導,但因學生規畫的方向與內容大異其趣,每份報告也因此加入許多有創意且豐富的想法,不但在家長日讓父母大開眼界,更重要的是,往後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點滴中,也能處處應用從中習得的知識與經驗。
當然,不是每個課綱目標都適合納入大型計畫,這個案例也不是鼓勵台灣的老師們完全摒棄傳統的分科教學,讓整個學期在一個又一個計畫中輪迴。但是,提出這樣的想法,可以讓身為教育者的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可能性,或許能幫現今的老師解決教學時數不夠的問題,並提供學生自由探索、自主學習的機會。
參考資料
★ Kilpatrick, W. H. (1918). The project method: The use of the purposeful act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9, 319-335.
★ 何澍。(2000)。設計教學法 Project method:教育大辭書。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816/
★ 高強華。(2000)。設計教學法 The project method:教育大辭書。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817/
★ 簡紅珠。(2000)。副學習 Associate learning:教育大辭書。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