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  STEAM,  教學實務

英語融入自然 CLIL 課程設計—雙語自然.玩出音感

文/沈佳慧
現任臺北市國小專任英語教師
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英語輔導員

教育現場時時刻刻在創新,臺北市從 91 學年度開始推動英語教學向下延伸至國小一年級、98 學年度在各區陸續建置英語情境中心、106 學年度開始推行雙語實驗課程,每週總授課時數的三分之一以英語授課,包含生活、健體、藝文及閱讀。實施雙語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知能力發展,並能展現對多元文化的包容,以及培養學生的國際觀。

「雙語自然.玩出音感」課程設計為本校高年級英語課程,設計理念以學科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 (CLIL) 為理論架構,並將英語融入自然領域,結合 reading strategies 閱讀理解策略和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問題導向教學融入於課程設計中。並緊扣 5E 關鍵能力精神:參與力 (Engage) 、探索力 (Explore) 、解釋力 (Explain)、精緻力 (Elaborate) ,以及評鑑力 (Evaluate) ,期望學生可以在跨領域課程中,培養出多元關鍵能力!

教學理念

本課程是開學的第一單元,結合學生在上個學期自然課學過的「聲音」單元,所以已經用母語建構好自然領域的學科知識。本雙語課程是透過英語,來深化學生的學習,結合 Bybee et al. (2006) 等七位學者所提出的 5E 教學模組,共有 5 個階段,確保教學成功有效。課程教材是使用知識性讀本和學生的自然課本;教學設計是採合作學習模式結合差異化教學,讓每位學生參與學習;評量設計是利用形成性和總結性的即時評量。

學生在音樂課認識了許多樂器,並且知道如何演奏樂器,例 如吹奏直笛。在本單元,學生將主要精熟自然領域高音頻和低音頻的概念。學生還能動手製作簡單的樂器,也就是可以發出高低音的 water whistle。教師時時提供語言鷹架,讓學生可以用英語發表自己的觀察和進行重點歸納。

學生背景分析

學習對象為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年齡約 11~12 歲。學生從國小一年級就開始接受正式英語課程,低年級一週 2 堂、中年級一週 3 堂。中年級開始,學生每一週還有固定的 3 堂自然課,以及 1 堂的音樂課。

教學策略

單字句型教學、文本閱讀、實作評量、問題導向學習、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

教學活動介紹

Part I

教學時間:40 分鐘
教學/學習目標:

  1. 學生可以預測並描述聲音的產生方式。
  2. 學生能朗讀文本,並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且用英語回答。
教學準備:
  1. 「聲音」主題知識性讀本電子書 “What is Hearing?”
  1. “Sound Anticipation Guide” 學習單
教學活動流程:

★ 【Engage Phase】

  1. 學生在其 “Sound Anticipation Guide” 學習單,先寫好左側 Before 欄位的答案。
  2. 學生透過書名 “What is Hearing?”,預測 (predict) 這本書的內容為何?
  3. 學生跟著教師共讀這本書,並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且嘗試用英語回答。

★ 【Explore Phase】

  1. 老師請學生來示範使用龍洗盆 singing fountain bowl (龍洗盆的介紹
  1. 請全班學生觀摩和說明,摩擦兩側金屬手把而形成的波紋,是如何造成的?
  1. Let’s Talk Like Scientists! 主要字彙教學:

Part II

教學時間:40 分鐘
教學/學習目標:

  1. 學生可以觀察並描述聲音的產生方式。
  2. 學生可以製作自己的樂器 water whistle。
教學準備:

教具:吸管、剪刀、量筒、100ml 水、自製字卡和句型條、學習單、 iPad 、小白板、白板筆。

教學活動流程:

★ Pre-Task

帶領學生唸出教具的英語名稱:straws, scissors, transparent bottles, water, flashcards, worksheets, iPads, mini-whiteboards, markers

★ 【Explore Phase】

  1. 要如何使用這些教具?學生以 think-pair-share 的方式腦力激盪。
  2. 教師公佈答案並示範以下步驟:
    (1) 用剪刀在距離吸管尾端數公分處,剪出一道缺口。
    (2) 注意不要剪斷吸管。
    (3) 從缺口處將吸管折彎。注意不要折斷吸管。
  3. 請學生依照下列步驟試著吹吸管。能夠吹出任何聲音嗎?
    (1) 在量筒當中裝入 100ml 的水。
    (2) 將折彎的吸管放入水中,保持吸管的缺口呈直角。
    (3) 從吸管吹氣,看看會聽到什麼聲音。
    (4) 將吸管拉高或放低來改變音調。
  1. STEAM 挑戰
    (1) 再次演奏 water whistle。
    (2) 它每次都會發出同樣的音嗎?
    (3) 你可以讓它聽起來更好聽嗎?

※ Language Focus

能理解本次教學活動中主要單字 (sound, vibration, higher, lower, pitch, air column, Hertz)

Part III

教學時間:40 分鐘
教學/學習目標:

  1. 能知道經由觀察、記錄所得自然現象的結果是有其原因的,並依據習得的知識,說明自己的想法。
  2. 藉由實際操作,引導學生歸納出空氣柱短,音頻較高;空氣柱長,音頻較低。
教學準備:
  1. 學生兩兩一組 pair work,搭配一台 iPad,課前已經事先安裝好 Pitch app。
  2. 依照學生程度,給予差異化教學學習單。
教學活動流程:

★ Pre-Task

  1. 學生複習 Sound 主要字彙:sound, vibration, higher, lower, pitch, air column, Hertz
  2. 學生回答 Sound 主題題目,將答案寫在小白板上,立即檢視:
    Q1. What is sound? (Sound occurs when particles of air vibrate.)
    Q2. What causes the pitch of sounds to be high? (Quick vibrations of sound.)

★ 【Explain Phase】

  1. 教師介紹如何操作 pitch app,學生使用 iPad 量測 pitch。
  2. 一位學生吹 water whistle 、另一位學生則協助操作 iPad ,並將測量到的數據記錄在 Data collection 學習單,輪流完成任務。

★ 【Elaborate Phase】

  1. 鼓勵學生吹奏出一首簡單的歌曲,例如:”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2. 先完成的小組,請繼續進行書寫差異化教學學習單:初階 Word search with clues進階 Crossword
  3. 學生兩兩一組,可以共同檢視答案是否正確。

※ Language Focus

  1. 實作評量:學生能圈選和填入觀察到的 pitch 現象。
  2. 閱讀評量:學生能認讀主要字彙和相對應的字意。

Part IV

教學時間:40 分鐘
教學/學習目標:

  1. 各組派一位學生,用英語說出觀察到的現象。
  2. 學生能用英語歸納觀念。
教學活動流程:

★ Pre-Task

教師播放 Sick Science! 影片,回顧檢視和自己製作的 water whistle 是否有相異處。

★ 【Evaluate Phase】

  1. 學生透過 iPad,展示從觀察、閱讀、思考所得的資訊數據中,歸納出的 “The vibration of the air column inside the straw influencing high or low pitch.”
  2. 學生再次拿出 Sound Anticipation Guide,完成實驗後 After 的欄位,檢視是否有澄清先前的概念迷思?
  3. 請學生進行自我評量 Level of Understanding,舉手比出數字 1~4,運用對英語的理解,以及對自然學科知識的理解,個別進行 self-evaluation。

※ Language Focus

  1. 學生能使用所學的英語來描述和表達這一系列的閱讀和體驗學習活動。
  2. 聽懂在課堂中同學之間的發表及教師所給予的回饋。

教學省思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本次的「雙語自然.玩出音感」跨領域課程設計,是和校內的自然領域教師團隊共同備課討論出來的,從自然領域的專業角度,再結合「多模態教學法」 (multimodality) ,使用教材、教具連結課程內容,用來提升學生的認知層次發展以及促進同儕溝通互動。

進行「跨語言實踐」 (Translanguaging) 時,教學者可以

  1. 使用英文呈現教學內容,但老師可用中文說明。
  2. 課堂活動盡量以英文進行,若學生反應不佳,可用中文提示。
  3. 在說明活動程序時,儘量以英文說明,當學生不懂時,可用中文補充。

學習者而言:

  1. 若以中文回答,教師可當場以英文重述,自然地讓學生知道英文的說法。
  2. 學生可用中文或英文進行小組討論,減少語言負擔。
  3. 學生可用中文進行資料搜尋,討論後再寫出英文句子。
2024AI_610
2024book_610
39_610
toeic_610
2025YLE
2025TKT
2025SP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英語融入自然 CLIL 課程設計—雙語自然.玩出音感〉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