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開講,  教學知能

學英文 從圖畫書入手

文/ 陳湄涵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

小時候隨母親移居美國,安頓好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住家附近的社區圖書館辦圖書證。圖書館就像一座寶庫,不只是書,還有琳瑯滿目的有聲書錄音帶、錄影帶,而且只要一張小小的圖書證,通通都能借回家。在那個圖書館在台灣還不是很普及的年代,這樣的體驗真的很新奇。

那時,我已經小學五年級,但根本看不懂適齡的英文書籍,母親又不想可惜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些閱讀資源,只好讓我從兒童繪本著手。每天,母親帶著我完成極少量的回家作業後,就利用這些課外讀物與我親子共讀。每週我們從圖書館扛回一袋袋的有聲書錄音帶,成為了家裡的「背景音」,不管是吃飯時、玩耍時,錄音機隨時傳出這些「有聲音」的書籍。一年下來,除了在學校習得的真實語料 (authentic input),家裡的電視與錄音機也提供了我大量的「聽」的機會,英語能力也就這樣一點一滴地滋養、儲存。

對正值學齡的孩子來說,圖畫書是非常好的語文學習媒介。用圖畫書培養語言能力,不只適用於母語,第二語言 (second language)、外語 (foreign language) 也同樣適用。

「幼兒圖畫書是文學和視覺藝術的組合,是經由口頭輸入 (verbal input) 視覺輸入 (visual input) 兩個媒介互動而產生。」(陳湄涵,2020: 16)。閱讀圖像時,孩子會利用認知及想像,來組織有條理、連貫的故事,並建構合理的內容,提升習得語言和認知的技巧 (Early, 1991)。以圖畫書來學習語言,能同步激發思維、創造力和語言力。閱讀圖畫書不但有助語言發展,更能有效提升讀寫技巧,因圖畫會直接連接腦中既有概念,有效激發先備知識的涉入 (Fischer, 2017),尤其在「以英語為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的情境中,英文圖畫書可增進語彙、建構文法句型,提升聽說讀寫四大能力(陳湄涵,2020)。

在圖畫書多重且有意義的情境中,孩子多次接觸不熟悉的目標字與對應圖像,可內化語言學習深度 (Painter, Martin, & Unsworth, 2011)。注意應選用程度略高於孩子現有程度的圖畫書,使孩子可大致理解,但也不可選用太難、超出程度太多或低於現有程度的圖畫書,免得造成挫折或無趣的負面效果 (Krashen, 1981)。

親子共讀的互動也是一種語言的學習模式,母親(帶讀者)會依著孩子(聽讀者)的背景知識、語言程度及學習風格,調整語速、問答內容,提供吸引注意力或個人化的輸入 (Krashen & Bland, 2014)。

對於還沒精熟任何一種語言及文字的孩童而言,閱讀就是心理語言的猜測遊戲。閱讀圖畫書時,孩子會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識,揣測「圖畫書」內容大意,在這樣的閱讀模式中,背景知識比語法、詞彙等語言知識更為重要。Gove (1983) 總結其特點如下:

一、即便無法辨識每個字,還是能理解文本大概的意義。
二、閱讀是以理解為主要目標。
三、閱讀是有意義的活動,不是認字的技能。
四、閱讀最重要的層面,是從文本中獲取訊息。

在英文圖畫書中,先有情境的暗示,再從經驗來預測及理解。從聽的輸入中,慢慢發現聲音與字母的對應關係;在重覆的情節中,自然學到語法和句型架構,並熟悉字的形狀和拼法。圖畫書閱讀就是從有意義的文本中,同時發展出這些不同面向(陳湄涵,2020)。閱讀圖畫書的好處很多,它有真實性、重覆性、圖文相互支援的特點 (Schouten-van Parreren, 1989)。熟悉此閱讀模式後,可創造類似的文本,並依據這樣的學習過程發展語言技能。Ghosn (2002) 指出,圖畫書對語言初學者有以下優勢:

一、圖畫書比教科書自然、主題多元,可衍生各種教學活動。
二、書中有趣的情節,不僅抓住學習者的注意力,也激發更多對話,讓學習歷程更有意義。
三、豐富的圖畫不只激發知覺、視覺與美感,也能釐清文本內容,加速理解。

有些孩子會被圖畫書中不同的文化習俗所吸引,故事中的驚喜情節更能引發學習興趣。對高年級的孩子而言,能導入思考和討論的情節特別引人入勝。圖畫書對孩子的認知與情意發展有正面的影響,且有助於外語及文化的學習。圖畫書類型多樣,主題包羅萬象,極富教育價值。孩童靠「視知覺」來發展概念和語言,圖畫書中有意義的圖像,不僅提供美感經驗,又可做為學習鷹架,加速認知與理解過程,進一步提升擴展抽象概念,增進觀察、預測、應用、表達和評斷能力,至終培育孩童成為獨立自主的讀者(陳湄涵,2020)。

從繪本著手,每天聽有聲書,逐漸培養、發展視知覺及聽說讀寫能力,我也成為了能獨立閱讀、思考評斷問題的青少年。移居美國的隔年,我正式成為中學生。在美國,中學已開始選課和跑班。因沒有固定教室,學生配有自己的置物櫃 (locker),分散在校園各走道,每天得按照自己的課表跑班,要先看好每節課的教室和置物櫃位置,想好每次需要取出和放入的物品。每節下課 8 分鐘的時間,要迅速移動到置物櫃、取出所需並放回不需要的東西、再跑到下一間教室,有時還要去洗手間,連在走廊遇到好朋友,也沒有閒暇聊兩句。

即使在這麼緊湊的情況下,學校仍堅持一項優良傳統,就是每天在第二、第三節課的空檔,保留 15 分鐘的 silent reading,顧名思義就是「安靜的閱讀時間」。這 15 分鐘所有學生都會被分配到各教室看書。看漫畫、雜誌,甚至非英文的書籍,什麼書都可以,但桌上只能放一本書,其他東西都得收到椅子下,也不能做其他事。如果忘了帶書,名字會被登記下來交給副校長,然後老師會借一本手邊的書給你。最棒的是,15 分鐘的閱讀時間不只針對學生,從校長、老師、學生、職員、警衛、工友、廚師或義工家長,校園中所有人都要放下手邊事情,打開書來閱讀。這 15 分鐘內,沒有任何一件事比閱讀重要。

中學生正值叛逆期,學校能排除萬難執行這項政策著實不易。15 分鐘看來不長,但一週就有 75 分鐘,一個月就多了 5 小時的閱讀時間。畢業 25 年後,我帶著自己的孩子回校拜訪,這項優良傳統仍一如往昔。在這個「滑」世代,靜默的校園中只傳來翻書頁的聲音,多麼難能可貴。美國的閱讀風氣普遍,閱讀不只在學校,中產階級家庭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親子閱讀。即使孩子長大,已有自行閱讀的能力,全家也會保有在同一空間共讀的習慣。

喜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但學習絕對能靠後天培養。本性是天生,習慣靠養成,只要願意堅持,閱讀可以是培養而來的好習慣。

2024karen
talktome_610
39birthday
57STYLE
59style_610
phonicsboard
phonics
27KITE
27KITEBOOK
TKT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學英文 從圖畫書入手〉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