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與成長─孩子學習階段的必修課
文/梁蓓禎
國際心教育實驗教育機構執行長
兒福聯盟調查指出,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學生曾經因為課業壓力過大,而有自我傷害或尋死的念頭。
學習應該是件開心的事情,還記得孩子們小時候總是充滿著好奇心,勇敢嘗試、想要探索生活,喜歡學習新知識,而且總是迫不及待想要與人分享嗎?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澆熄了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只想躲在自己的小宇宙中,甚至學習也變成讓他們不健康的一種心理壓力?
孩子們剛進入校園時,是充滿開心與期待的。回想他們小一放學剛回到家時,總是很愉悅地說:「我要去寫功課」、「今天上課老師有說⋯⋯」,甚至是跟父母展示今天學會的內容。但是當第一次考試成績出來,面對考卷上面的分數,父母和老師開始依據分數產生不一樣的回應後,他們也開始把分數跟自我有了更多連結。
孩子為什麼討厭考試?
「我喜歡學習,但我不喜歡考試。」─這應該是很多孩子的心聲,但更直白地說,應該是不喜歡爸爸媽媽看到分數時的反應。當「不喜歡考試」的情緒醞釀得越來越久,孩子就像被制約一樣,甚至連學習都會讓他們聯想到接下來的考試。有些孩子努力面對,卻可能造成莫大的壓力;有些孩子乾脆逃避、提早放棄,就不用繼續面對。
而從另一個方向思考,當孩子在玩手遊或是線上遊戲時,如果失敗、輸了,很少會有大人責罵他們為什麼表現不好;但是國語、數學沒考好,家裡就很有可能陷入低氣壓。所以,孩子們並非害怕挑戰,只是害怕讓父母失望。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喜愛學習,勢必得對「考試」有更精確的認識,並且幫助孩子一起用健康的態度來面對。
首先,回歸到「考試」的定義吧。我們對「考試」有各種各樣的定義,但絕對的共識就是,考試的目的是讓受試者知道自己目前的狀況。如果成績不錯,那就繼續保持;如果成績待加強,那就需要調整學習的狀態。就像是大人的「健康檢查」,看見不健康的紅字,就表示要調整生活作息,讓身體恢復健康。同樣地,成績指數也是告訴孩子需要調整學習方式,讓學習狀態能夠更加健康。我們不應該讓這些應該是幫助孩子維持學習狀態健康的數字,造成他們更大的心理壓力。
其次,影響考試的變數相當多,例如考題難易度是否能真實的測試出孩子能力,且孩子的閱讀能力、答題技巧、甚至是當天的身體狀況,都有可能影響成績的好壞。所以有時候事實是孩子已經相當認真準備考試,但剛好考試內容是他沒有準備到的;或是在讀題目時,不理解題目的語意,導致無法選出正確的答案。甚至是寫考卷時,沒有分配好時間,導致有些題目未完成;或是考到一半緊張肚子痛,都會影響到這次考試的分數。
所以平心而論,每次漂亮的成績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組合,如果我們只是拿考試的「成績」去評斷孩子是否有「付出努力」,其實有失偏頗。也難怪在這樣被誤解的循環中,孩子的熱情會逐漸被澆熄。或許同份考題的內容範圍在另一天、換張考卷、換個題目敘述、換個考法,孩子就能夠有不錯的表現呢。
面對考試的正確態度
如何幫助孩子重拾學習的動力與面對考試的勇氣呢?這需要父母和師長一起努力。我們不能一方面希望透過考試幫助孩子檢測學習健康程度,另一方面卻在面對成績時忘記表情控管。孩子都期待在父母和師長面前能夠有好的表現,一旦孩子誤把成績與自我價值綑綁,自然會產生無形的壓力。另外,父母也必須要把自我的價值與孩子的表現切割。孩子的成績有狀況,不代表我們就是不稱職的家長,先理解並接受這件事 ,我們才能以平常心來協助孩子。
接下來就是在平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讀書習慣,學習非一蹴可幾,雖然臨時抱佛腳可能會有小幸運,但那並不是真實的樣貌,隨著時間也會遺忘。就像是健康檢查前突然斷食三天,體重看似下降,但其實等到恢復日常生活作息,體重反而上升得更快。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學習方式,也能跟孩子分享讀書技巧,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甚至是答題技巧。有時爸爸媽媽求學經驗的分享,能讓孩子面對考試時更加放心。
畢竟與考試相比,我們更希望孩子養成的是學習動機,以及對學習的熱情。因為當孩子能夠喜愛學習、自主學習,這個態度會跟著他一輩子,接下來不管面對新時代各樣的挑戰,都不用擔心,因為他們已經養成主動找出答案的致勝態度。而在陪伴的過程中,我們也更近距離地看見孩子的努力,以及持之以恆的態度,此時別忘了肯定他們的表現。
每次考試結束,帶著全家一起吃頓大餐慶祝吧!這樣的慶祝不是為了「好成績」而慶祝,而是為了「好態度」而慶祝,孩子認真準備考試,如今考試結束,那就一起開心,而不是等看到「漂亮的成績數字」才去吃大餐,這也會讓孩子對於「過程努力」的重要性更有感受。
如何解讀成績
接下來,就是要面對孩子的成績了。如果是很讓人開心的成績,就大方地稱讚吧!何必擔心孩子驕傲呢?這份好成績不也是我們一起在過程中努力所得到的嗎?當然值得被稱讚。因為我們稱讚的是過程中的努力得到了回報,而不是聚焦在「聰明」,孩子當然不會因此產生自恃聰明而驕傲的態度。
同樣地,當看到不理想的成績時,家長也不用刻意假裝不在乎。畢竟孩子們過程中認真學習,面對這樣的成績,產生失望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不用刻意假裝同理孩子的感受。但此時也不適合「馬後砲」:「我早就叫你要細心!我早就叫你多讀一點!我早就⋯⋯」。千金難買早知道!孩子已經夠失落了,就把我們的「老生常談」先收起來吧!當然也不適合打著安慰的旗幟,但卻說出「喪志」的話:「沒關係,你就是不會讀書!」,或許出發點是想讓孩子跳脫當時的低潮,但是可能會不小心植入孩子逃避、自我否定的心態。
我們要同理孩子的難過心情,但不能只停留在相互安慰,而是要想想如何採取行動,一起調整策略,才會讓努力的過程更有效果。只要與孩子一起開心、一起難過,一起討論如何調整讀書策略,有時不見得需要提供什麼協助,只要跟孩子「在一起」,讓孩子感受到支持,他們就會有力量再繼續往前走了。
雖然成績不能定義孩子,但是當孩子有好的學習態度時,好的學習結果應該是自然而生。當我們進入職場就會發現,一間公司裡一定會有專業人員、管理人員、行銷人員,每個不同專長的人都在適合自己的位置,公司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利益。同樣地,孩子的專長不見得是讀書,但或許善於與人交際溝通或善於創意發想。愛因斯坦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是如果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魚終其一生會覺得自己是笨蛋。」重點不是不讓孩子去爬樹,而是幫助孩子找到他所擅長的領域,然後在適合他的跑道上,勇敢往前衝刺。
讓孩子在自己的跑道上開心地奔跑吧,考試的數字結果,是幫助他們個別化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如此一來,他們會更積極地看待自己的學習過程,更願意嘗試各種的可能性,勇於面對充滿變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