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管理

當我們同在一起—融合教育

文/陳虹之
現任南投縣立旭光中學特教教師

小欣的媽媽氣呼呼的跑來找老師,說是小欣回家跟媽媽告狀,班上的小勇好像有過動症,每次上課都搗蛋,影響到全班的進度。小欣的媽媽甚至還聯合其他的家長,一起質問老師,為什麼有過動症的孩子可以在正常班上課?可以請這位過動症的孩子轉班嗎?如果你是小欣的媽媽,你會是怎樣的反應?你會希望老師如何處理?

特殊份子?!

其實小欣媽媽為了維護自己孩子受教權,排擠他人的行為,不僅為孩子提供了錯誤的霸凌示範,深深地傷了該名孩子及其家庭的自尊心,也顯示出特殊學生或其他弱勢孩子在校園內岌岌可危的處境。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至少有一萬多名特殊生接受資源班服務。他們大多是以國文、英文或數學科上課時至資源教室,接受特教服務,其餘社會、自然或藝能等科目均在普通班級內,和其他同齡的學生一起參與校內外活動,一起為定期、不定期的評量煩惱,也一起歷經 12 年國教等教育改革的洗禮;如果他們都被要求轉班時,應何去何從?

有人說,去特教班或是特殊學校吧!目前至少有好幾千名學生就讀於中學校園內的集中式特教班,他們接受不同於普通教育的實用課程規劃,有獨立的升學管道,除了在校園中偶然和普通班學生擦身而過,通常並沒有太多互動的機會,算是校園中的特殊分子。這 20 多年來,教育單位不斷地推動融合教育,便是希望建立更友善、積極接納和尊重彼此的校園環境,讓特殊學生由封閉的特殊班回到普通班,增加他們正常學習的機會,同時,也讓其他人了解團體中每個個體的差異性和特殊性,並學習尊重、甚至懂得欣賞每個人的不同特性。

友善的校園環境

近幾年,在學務處熱情支持下,我們校內辦理班際野炊交流活動,一方面是希望拉近孩子間的距離,也讓大家學習互相包容的精神;普通班孩子在野炊活動後,不斷肯定特教班孩子的熱情、單純、開朗、樂於幫忙,最意想不到的是,特教班孩子也熱烈發表感言,表達對普通班孩子以及活動主辦者感謝。

此外,平日的午餐時間也固定加入了幾位來自普通班的小義工天使,協助特教老師在混亂的用餐清潔大戰時間,照顧需要協助的同學,幫忙餵飯、陪著他們刷牙、漱口、洗碗。互動過程中,他們發覺了特教班同學的天真、可愛,也學會體諒老師的繁忙。

近來,校內不斷地有教師或學生,主動詢問特教班是否有服務需求,他們熱情地提供時間及一己之力的精神,令人感動、心懷感恩。因此,班上重度需求的孩子長時間有小義工協助用餐,或有小義工陪同搭乘專車到校,校園處處充滿愛、支持和關懷,是融合精神的展現,也是孩子幸福的學習環境。

社會活動的參與

曾經有特教班家長很無奈地說:什麼時候才可以帶著我的孩子搭高鐵?他很擔憂孩子的焦躁情緒會影響車廂內其他乘客,或是引來別人側目,這些都讓家長不安,也因此從來不敢帶孩子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有些家長更從來沒有帶孩子欣賞過展覽,因為害怕破壞展品,但越是害怕,孩子越是無法理解:什麼是「請勿碰觸」?為什麼博物館內不能喝飲料、吃東西?或是應該穿什麼去逛街、看展覽?

透過課堂上的情境引導與實做練習,學生能認識以及善用社會資源,如運用自己的身障手冊,申請乘車 IC卡,免費欣賞藝文展覽或看電影。不僅學習謀求個人福利,也能培養自己的興趣,發展休閒活動,拓展自己的生活領域以及社交生活。

我們也曾帶領學生參與身心障礙運動會以及啦啦隊,在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固然習得生活、律動等技能,也能獲得自信心、成就感、榮譽感和團隊精神,不但認同自己,團體中也多了幾分凝聚向心力。

而社會大眾也能藉著擔任活動志工,看到特殊孩子不同的面向。例如:在參觀博物館時,天真的學生,總是等不及導覽人員說完,源源不絕發問,常讓導覽員無招架之力。學生熱情有活力的表現,總是能得到無數讚美,但最讓人感動的是孩子有禮貌守秩序的態度,排隊等候或應退進退時,都能以適當的表現,得到社區人員的讚美,是身為老師最引以為傲的時刻。

特殊孩子參與各式活動,是讓他們接觸社會、培養他們社會技能最直接的途徑,更可讓社會大眾在自然的互動過程中,認識、認同並進一步欣賞他們。

融合教育的實現

事實上,融合教育不是單純將所有孩子安置在同一個教育環境下,而是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理念的實現。不論是否具特殊身分,每個人都能積極快樂地學習,發揮最大的潛力,對於自己和群體,都有份認同感,而透過各類活動的參與,每個孩子都能自然而然肯定自己以及欣賞他人的表現,教育需秉持著「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做的到」的態度,勇往直前。

2024karen
talktome_610
39birthday
57STYLE
59style_610
phonicsboard
phonics
27KITE
27KITEBOOK
TKT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