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開講,  教學知能,  發音教學

英語發音百樂篇(一): Pronunciation Potluck (1)

文/史嘉琳 (Karen Steffen Chung)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Potluck” 其中一個用法是指由家中現有的食材臨時拼湊出的一頓飯。Potluck 常有點雜七雜八、凌亂的感覺,不過,菜色變化多,也另有一番風味。本文選擇 “Pronunciation Potluck” 這個篇名(中文以 “potluck” 的粵語音譯「百樂」),這次擺出英語發音問題的幾道「小菜」,供讀者享用。

一些已被大家唸錯 N 年的字

  1. says/said: 這兩個字,你唸做 [seɪz] 和 [‘seɪd] 嗎?有很多台灣人是這麼唸的,不過這樣唸是不對的!英語歷來極常用的字常有不規則的發音。 “say” 和 “saying” 唸做規則的 [seɪ] 和 [‘seɪɪŋ];其單數第三人稱和過去式/過去分詞卻唸做不規則的 says [sɛz] 和 said [sɛd]!請仔細聽 Merriam-Webster 裡 say, saying, says, said 四個形式的發音,你可能也會嚇一跳。請多練習幾次聽與說。習慣是很頑固的,可能要花費蠻大的意志力和毅力來改變這兩個發音習慣!
  1. of 與 have: “of” 是個介系詞,所以是虛詞。虛詞通常沒有重音,其母音經常也會弱化。另外, “of” 是英語中唯一 “f” 唸做 [v] 的字;唸做 [əv] 而不唸 [ouf]!多聽幾遍 MW 的發音,也留意 have 字尾子音也是有聲的 [v],不是無聲的 [f],母音 /æ/ 也要唸長一點;不小心唸 [hæf] 的話,會被聽成 “half”。
  1. because: 雖然 because 這個連接詞的字典音是 [bɪˋkɔz],可是因為也是虛詞, “-cause” 裡的母音通常要用弱化央音 [ə] 來唸;唸做 [bɪˋkəz]。注意不要唸 [bɪˋkouz] 或 [bɪˋkauz]! MW 音檔用的發音是字典音 [bɪˋkɔz];要聽一般講話中使用的 [bɪˋkəz] 這個發音,這次請聽 wiktionary 的音檔。
    有一首 [bɪˋkɔz] 這個常用發音重複唱很多遍的歌,就是《綠野仙蹤》的主題曲 We’re Off to See the Wizard,可以跟著唱來加深印象。

  1. ask/asks/asked/asking: 假如你唸這四個字,用的是以下的發音:[æks, æks, ækst, æksɪŋ],建議你儘快花一些時間與心思來糾正。這些發音是美國南部與黑人英語的發音,母語人士一聽會嚇一跳,東方面孔怎麼突然冒出黑人腔?可能會分心,也容易妨礙兩者之間的溝通。[æks] 其實是 “ax/axe”「斧頭」、「用斧頭砍」的意思,不是「問」。早期的英語,ask這個字有過 [æks] 這樣的發音,可是後來標準腔採用 [æsk] 的唸法,[æks] 這個發音隨即被貼上「教育程度不高」的標記,所以務必要用標準腔來唸 ask 等字。舉個台灣人較熟悉的類似例子:
    請想像一下,聽到一位有名氣的教授在演講時,突然冒出「素不素?」這樣的發音來當「是不是?」的意思,你會是什麼感覺? ask/asks/asked/asking 的正確發音是:[æsk, æsks, æskt, æskɪŋ]。要唸對的話,必須要慢慢的,一個音一個音唸,不要急,一急,子音很容易顛倒唸。請用 MW 來幫忙糾正。

/|/ 的種種

a.「清晰的 “l”」與「模糊的 “l”」 (Clear “l” and dark “l”)
一般英語教科書比較少提到,甚至一般母語人士也不知道,/l/ 這個音,要看它在單字中的哪個位置,就會有兩種很不一樣的發音。
如果 /l/ 出現在母音前(這叫 prevocalic “l”)的話,就是一般「清晰的 “l”」(clear “l”),舌尖放在齒齦上,氣流由舌頭兩邊出來(分類上是「邊音」),唸法跟國語的「ㄌ」一樣,所以對台灣學習者來說並不困難。但如果 /l/ 出現在母音後(即 postvocalic “l”)的話,就唸做所謂「模糊的 “l”」(dark “l”),舌尖可以根本不要碰齒齦,最重要的一點是舌後(舌根)要翹起來靠近軟齶(這是個舌後化 (velarized) 的發音)。Dark “l” 其實比較像個後高母音而不像子音,跟較誇張的北京腔裡「肚子餓」的「餓ㄜˋ」的發音很像。請聽 MW 如何唸:ill, pill, Bill, still, all, call, tall, fall, pull, pool, school, while, children, people, animal, milk, help, girl, world.

b. 「成音節」的 “l” (Syllabic /l/)
所謂的「成音節」 “l” (syllabic /l/),國際音標裡標為 [l] 下面加一條小小的直線(KK是在 /l/ 的下面加 .),這表示 /l/ 自成為一個獨立、沒有母音的音節。真正「成音節」的 “l”,英式英語常有,不過,在美式英語裡,[!] 前通常有個很短的央音 (schwa [ə] ),所以像 trouble [ˋtrʌb!], single [ˋsɪŋg!], simple [ˋsɪmp!] 這樣的字,其實該唸 [ˋtrʌbəl], [ˋsɪŋgəl], [ˋsɪmpəl]。請仔細聽 MW 的發音。

c. 不發音的 “l” (Silent “l”)
有許多字,拼法裡有 “l”,實際發音裡卻沒有。拼法有不發音的 “l”,大部分是有歷史原因的,原來唸做 /l/,可是後來 /l/ 被省略不唸了。以下的例子裡, “l” 都不發音的:half, halves, talk, walk, chalk, stalk, folk, yolk, salmon, calm, palm, almond, would, could, should 和 Holmes(姓氏)。想要了解更多 /l/ 的發音規則,請見 : http://homepage.ntu.edu.tw/~karchung/

美式英語 “tap” 閃音 [ɾ] 的規則

一般英語學習者應該都會注意到,美式英語裡的 /t/有時會唸做很像 [d] 的音,卻不知道這個音變的規則為何。先講這個音的實際發音,再介紹 /t/這個特別唸法在什麼樣的語境會出現。

這個 /t/變出來的音叫做「閃音」 “tap”(有的書裡叫做 “flap”,不過 “tap” 比較精確,因為嚴格來說 “flap” 指的是另外一種音)。閃音在國際音標裡有專用的,像小拐杖的符號 [ɾ]。乍聽之下,尤其是講話比較快時,[ɾ] 很像一般 /d/ 的發音。不過,講得慢時,你就會發現,[ɾ] 跟 /d/ 有兩個大差別:第一,因為 [ɾ] 原本是個無聲的 /t/,所以出現在 [ɾ] 之前的母音,不像 /d/ 之前的母音,要唸得比較長,[ɾ] 前的母音,長度跟 /t/ 前的母音一樣短;第二,[ɾ] 本身,無論如何,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得延長唸成長音。反過來,/d/ 唸得較重時,是可以延長為 [d ],比方說 “ladder”,如果第一次說時對方沒聽清楚到底是 “ladder” 還是 “latter” 的話,其中的 [d] 可以拉長一點,唸成 [ˋlædɚ]。 “latter” [ˋlætɚ] 這個字就不允許這麼做,裡面的 [ɾ] 怎麼樣也只能唸得很短促。

這種「不得延長」的規則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奇怪。閩南語其實也有不可延長唸的閃音,只是閩南語的閃音是個有 /l/ 味道的邊音,比方說,「賊仔」中間的連音,就是個不可延長的閃音。試著把「賊仔」[tsha 3] 當中的子音連音唸長一點,會聽起來很怪,因為閩南語就是不允許這樣延長的讀法。英語的 [ɾ] 也是這樣。

/t/ 唸閃音 [ɾ] 的規則如下:當/t/出現在兩個母音當中,而右邊的那個音節是沒有重音的,這個/t/通常會唸做 [ɾ]。(就這個規則來說,/ɾ/ 算做母音。)所以 water不唸 [‘wɑtɚ] 而要唸 [‘wɑɾɚ](聽起來像 [‘wɑdɚ]),better不唸 [ˋbɛtɚ] 而唸 [ˋbɛɾɚ](聽起來像 [ˋbɛdɚ])等。protect [prəˋtɛkt], intelligent [ɪnˋtɛlədʒənt] 裡的 /t/不念 [ɾ],因為 /t/ 右邊的音節 [ˋtɛkt], [ˋtɛl] 是有重音的。另外請注意,/t/之後如果接的是所謂「成音節」的 “l”,在美式英語裡 /t/要唸做 [ɾ],因為 /l/ 前有央音 (schwa [ə]);所以 little要唸 [ˋlɪɾəl](不要唸 [ˋlɪto]!)、bottle 唸 [ˋbɑɾəl]。再次請聽 MW 如何唸。[ˋlɪt!], [ˋbɑt!] 純無母音的「成音節 [!]」發音在英式英語裡較為普遍,可以查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itionary 來做比較。

練習:bitter, matter, kettle, butter, battle, bottom, chatter, clutter, committee, dirty, party, gutter, hotter, letter, platter, pattern, settle.

「耳朵」還是「年頭」?「東方」還是「酵母」?

英語裡,/i/ 與 /ji/ 的發音是不一樣的,而且可以用來區別不同意思的字。雖然沒有很多有 /i/ 和 /ji/ 最小對比的字 (minimal pairs),可是僅有的那幾個,像 ear /ɪr/ 和 year /jɪr/ 是極常用的字,所以不宜唸錯!注音符號將 /i/ 和 /ji/ 視為是一樣的,都寫成「一」。雖然國語裡也有 /i/ 和 /ji/ 這兩種不同的發音,但只是不同鄉音的差別而已,無法用來區別出意思不同的字,也因為無法清楚的用注音符號標出來,可能也是因此有很多台灣人不會分辨英語的這兩個音。

ear /ɪr/ 和 year /jɪr/ 如何區別呢? 首先,/j/ 這個音和 /w/ 一樣,是個「接近音」(approximant),也叫「滑音」(glide)。舌頭會很靠近上齶,可是沒有靠近到會產生摩擦聲,像擦音 (fricative)/s/和 /]/那樣。很像國語「牙齒」的「牙」,去掉後面ㄚ的音後所留下來的音,也像 “yes” [jɛs] 去掉 [ɛs] 後所留下來的音,/j/ 比母音 /i/ 還要緊繃。有的北方人,在唸「英文」的「英」字,就會發出像 /jiŋ/ 的音,而不是普通台灣發音 /iŋ/,可以作參考。可是最好的方法還是反覆仔細聽 MW “ear” 和 “year”,“east” 和 “yeast” 的發音並自己去模仿。如果有母語人士可以帶你練習會更好。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區別 /i/ 和 /ji/ 算是難度稍微比較高一點,可是用心學,每一個人一定都學得會!請練習讀:

  1. “S”, yes
  2. east, yeast(酵母)
  3. ear, year
  4. “E”, ye([古] 你們)
  5. eel(鰻 /鱔魚), yield(讓)

有問題,都歡迎上臉書 NTU Phonetics 發問!

2024ai
grammar
差異化教學策略講座
TKT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英語發音百樂篇(一): Pronunciation Potluck (1)〉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