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知能,  教學議題,  教育趨勢

雙語教育邁入 2.0,課堂不再只有簡答題

文/陳嘉煥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

自從筆者在《師德會訊》上分享各種雙語教學的操作方式以及英語課室用語的線上與實體資源以來,陸陸續續收到許多已經投入國小雙語教學行列的老師跟筆者分享,他們這幾年在操作雙語教學時曾經經歷的各種挑戰。而這些挑戰當中有一項特別引起筆者的興趣,那就是當許多雙語老師透過各種方式來強化自身的英語表達能力,逐漸能夠靈活地切換中英兩種語言來講解課程內容或是引導學生完成特定任務或是動作時,卻發現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大多只需使用 Yes 或是 No 這種二選一的答案、No.1、No. 2 或 No. 3 這種複選答案,甚至使用某一個單字或是片語即可輕鬆地回答。他們擔心長期下來,自己的雙語教學會逐漸讓學生弱智化,而無法在充分思考後,有機會使用完整的英文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造成上述這種現象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許多雙語老師為了課程能夠流暢地進行,而習慣性地使用簡問簡答的方式來檢核學生是否有跟上老師的說明或是理解課本當中的內容。舉例來說,曾經有位雙語美術老師在教導學生利用紅、綠、藍三原色調出其他顏色時,她先播放一段有關三原色的英文短片,接下來她利用水彩顏料親自示範,紅、綠、藍三原色倆倆相互混在一起之後會出現的新顏色,以及 yellow、orange、cyan、purple、magenta 等等三原色調色後所產出之新顏色的英文說法。最後在確認學生是否掌握調色的基本概念時,她使用 What color will I get if I mix red and green? 這個句子來詢問學生。當時班上的學生都是直接用 yellow 或是 orange 一個字來回答老師的問題,而老師得到滿意的答案後,接下來逐一代換問句當中的 red 跟 green 這兩個字,以便引導學生說出 cyan、purple、magenta 等等顏色的英文單字。

然而,相同的單元在另一位老師的班上時,我卻看到了另外一種問答方式。這位老師首先解釋何謂三原色以及它們在色彩輪 (color wheel) 上的相對位置,然後她使用 A4 大小的三原色色卡紙來示範紅、綠、藍三原色倆倆混色所得到的新顏色,接下來她在白板上顯示出 You will get _____ (color) if you mix _____ and _____ (colors). 以及 If you mix _____ and _____ colors, you will have _____ color. 這兩個句型。她一邊把所有的色卡用代換的方式放在對應的空格處,一邊問學生 What color will I get if I mix _____ and _____? 以及 Which two colors should I mix if I want to have _____ color?,在反覆練習紅、綠、藍三原色的各種混色時,這位老師引導所有的學生使用白板上的兩個句型來回答問題。因此,筆者發現當學生上完這堂課時,學生們除了學到三原色與混色的知識外,多數的學生也都能夠講出 I/You will get _____ (color) if I/you mix _____ and _____ (colors). 或是 If I/you mix _____ and _____ (colors), I/you will have _____ (color).,這樣完整的英文句子。

類似的教學狀況也曾出現在某一年我受邀觀課的兩堂雙語自然課當中。其中一位老師在教導學生溶解跟飽和的概念時,他很用心地把相關的學科單字,如:液體 liquid、食鹽 salt、白砂糖 sugar、溶解 dissolve、溫度 temperature、燒杯 beaker、攪拌棒 stirring rod、量筒 graduated cylinder、湯匙 spoon、飽和 saturate 以及觀察 observe 等單字都清楚地用字條黏貼在白板上。在解釋完該堂課的主題是飽和度,並且請同學跟著他複誦所有的學科單字後,他播放一段由教科書業者提供的中文教學短片,接下來他一邊示範如何精準地利用量筒在燒杯中倒入 10 毫升的自來水以及如何得到一平匙的白砂糖,一邊用簡單易懂的英文來教導學生如何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完成這個飽和度的實驗。當大多數組別的學生都完成實驗後,他問同學們 So, how many spoons of sugar can dissolve in 10ml of water?,當下已經完成實驗的學生們紛紛回答 six 或者是 six spoons。當這位老師聽到他所預期的答案後,他滿意地說 Yes, the answer is six. Well done, everyone.。最後他誇讚班上大多數組別的學生都有成功地完成這個飽和度的實驗,並且要大家將實驗器材清洗乾淨,放回器材箱當中。

而在另一位雙語自然老師班上,我則是看到他把相關的學科單字減少到 beaker、stirring rod、graduated cylinder、dissolve、saturate 等五個字詞,然後一邊操作實驗,一邊要求同學覆誦他操作的步驟,例如:Pour the water into a beaker.、Put one spoon of sugar into  the beaker.、Stir the mixture gently.、Observe what happens.、Write down your observation.、The sugar dissolves in the water.、The sugar stops dissolving in the water.、The water is saturated. 等等。而輪到學生分組操作時,老師詢問學生家中在什麼情況之下也可以看得到溶解現象,當下有學生回答:「用咖啡粉泡咖啡的時候」、「把洗衣粉倒入洗衣機的時候」、「把冰塊放進果汁裡的時候」。在多數學生對溶解有了正確的認識後,老師接著問 What can we do to make the sugar dissolve faster in the water?,有學生說「提高水的溫度」、「加快攪拌的速度」,也有人說「先把白砂糖的顆粒磨得更細」等等。老師在聽到學生的答案時,立即用英文慢慢說出每一個答案的英文說法,讓學生知道如何用簡單的英語表達出他們剛剛說出的意見。

最後當每一組同學在觀察紀錄填上白糖的數量時,該老師請每一組推舉一名同學試著用簡單的英文句子來回答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is experiment?,結果有人用英文回答「I learn sugar can dissolve in the water.」、「Sugar dissolves faster in hot water.」,也有人用中文回答「當水無法再溶解白砂糖時,代表水的溶解能力已經飽和」。最後這位老師在下課前總結該堂課的學習成果時,稱讚每一組同學都嚴謹地依照實驗步驟來完成每個階段的任務,而且學生們也都有很強的觀察力。他還讓同學下課後想想看,如果是重量相同的鹽巴跟白砂糖放入相同容量的水當中,哪一個物質完全溶解的速度會比較快,然後在下一次上課時跟同學們分享自己的答案。

筆者無意評比上面哪一種雙語授課模式比另一種來得好,因為各班學生的英語能力不同、上課氛圍也不一,各校導入雙語教育的時間與科目數量不同,而且每一位雙語老師的英語能力更是有著極大的差距。所以如果單從老師在課堂上使用英語的頻率與時間多寡,或是學生是否能夠用完整的英語句子來回答老師的提問,就武斷地認定哪一位老師的雙語課更加厲害,這完全是一個不務實、不公平的價值判斷。但是如果從以上兩種雙語課的授課模式來看,筆者倒是認為台灣雙語教育發展至今逐漸有從 1.0 進化到 2.0 的態勢。

自從台灣的小學導入雙語教育開始,所有加入雙語教育行列的老師便不斷地加強自己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並且採用多模態的授課方式來讓自己的雙語課能夠做到像原本中文授課時那麼豐富又有趣。回顧過去這幾年雙語教學的發展,可以看得出來小學導入雙語之初,對於雙語老師的基本要求就是希望老師能夠彈性使用中英兩種語言,視學生程度採用簡單易懂的英語來進行授課與班級經營。因此,在雙語教育剛剛開始的 1.0 年代,學校與教育主管機關較為重視的是雙語老師個人的英語輸出能力,而往往忽略了學生在上雙語課時是否能夠培養出使用簡單的英語來與老師或其他同學互動的能力。

但是近兩三年來,隨著雙語課程對提升學生英語能力成效的展現,各學科雙語課公開授課的普及,以及校方對學生在雙語課堂當中英語輸出能力的重視,筆者觀察到越來越多資深雙語教師已經能夠逐漸擺脫簡問簡答的互動方式,找到適合該年級學生英語程度的英語單字與句型來引導學生使用完整的英文句子表達看法或是給予同儕評價。而這種師生或是同學之間在課堂上能夠廣泛使用英語字詞或是句子來進行溝通或是問答的情況,正是筆者將之定義為雙語教育 2.0 的現象之一。因此,雙語 1.0 與雙語 2.0 並不存在著優劣之分,它們更像是一個演化過程,絕大多數剛剛導入雙語教學的學校都是從雙語 1.0 開始,過了兩三年,等到教師的雙語授課能力有所提升,而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也跟著全面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後,雙語 2.0 就能夠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許多雙語課堂當中。

具體操作上有哪些方法可以來改善簡問簡答的狀況,讓學生們能夠在雙語課上使用簡單的英文句子回應老師的提問呢?除了上述某位美術老師在白板上提供單字與句型,讓回答問題的學生能夠輕鬆帶入正確的單字來分享他們的答案外,雙語老師們也可以試看看在簡問簡答之後,使用以下十種問句來刺激學生們的思考,誘導他們使用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一、Why 問句,例如:Why do you think hot water will make the sugar dissolve faster?
二、How 問句,例如:How do you get a dark green color if you have red, green, and blue colors?
三、What if 問句,例如:What would happen if you mix the watercolors of red, green, and blue together?
四、Opinion 問句,例如: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experiment?
五、Compare and contrast 問句,例如:Wha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do you see between dolphins and sharks?
六、Describe 問句,例如:Can you use this map to show me the shortest route to the school?
七、Prediction 問句,例如:What will happen if you mix all these three colors together?
八、Cause and effect 問句,例如:What were the causes that led to the flood yesterday?
九、Elaboration 問句,例如:Can you explain the process of dissolution further?
十、Reflective 問句,例如: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is color-mixing activity?

以上十種問句的共同特色,就是學生無法單純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回答老師的問題,而需要使用一整個英文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如果老師能夠在拋出問題時便提供學生可套用的句型架構,或是適時協助學生講出完整的句子,那麼學生的緊張與焦慮將大幅降低,而這堂雙語課也就能夠在兼顧內容 (content) 與語言 (language) 學習的情況下順利進行。

2024karen
talktome_610
39birthday
57STYLE
59style_610
phonicsboard
phonics
27KITE
27KITEBOOK
TKT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雙語教育邁入 2.0,課堂不再只有簡答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