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務,  聽說讀寫

Graphic Organizer Application in Reading / Writing 圖像組織圖在閱讀寫作教學之應用

文/徐宥炘
臺南市博愛國小教務主任
臺南市英語教學輔導團

近年來,隨著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實行,跨領域核心素養與閱讀能力已成為目前國中小學現場的第一教學要務。筆者作為國小一至六年級英語教師,嘗試應用圖像組織圖 (Graphic Organizers) 拆解英語課文,並透過圖像組織圖引導學生思考構成課文故事的要素、解構故事架構、依據生活經驗回應文本故事、進行英語短文創作,以及比較故事的異同。在一到兩年的訓練下,學生在英語閱讀、文字轉換圖像、圖像轉換文字的能力,皆有顯著提升。未來在面對長篇幅的素養試題時,便能有所底蘊及自信,拆解題目、順利答題。接下來就分享在課堂中,筆者最常操作的四種圖像組織圖。

Story Map / Story Elements 故事地圖

▲ 圖 1 為五個 Wh- 提問。
▲ 圖 2 為強調故事發展的故事地圖。
▲ 圖 3 為注重故事衝突與起伏的故事地圖。

教師透過五個 Wh-questions 的提問,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故事的人物 (Who)、時間背景 (When)、地點 (Where)、發生的事件 (What)、起因 (Why);而故事地圖則是拆解故事中的背景 (Setting)、角色(Characters)、事件 (Events)、主角困境 (Problem)、解決方法 (Solution);也有另一種故事地圖是分為背景 (Setting)、角色 (Characters)、開始 (Beginning)、中段 (Middle)、結尾 (End)。第一次操作圖像組織圖時,可以先由老師引導,和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將討論中的關鍵詞書寫在黑板上。然後,教師將全班分組,四人一組,共作完成第一份拆解課文的故事地圖。筆者第一次在四年級使用時,是先將空白的圖像組織圖列印成 A3 尺寸,方便四位學生一起共作。

第二次可以將全班分成四組,第一組負責分析背景、角色;第二組負責分析故事開頭;第三組分析故事中段;第四組分析故事結尾。全班共作的圖像組織構圖,可以直接使用全開海報,每組用一張 A3 紙張,書寫該組的分析語詞,最後將各組分析成果收集起來,全班完成一張海報的故事解構。課堂結束時,可以張貼海報於教室布告欄,透過情境教學幫助學生習慣使用五個要素來拆解故事。第三次使用圖像組織圖時,各組分配的故事要素可以輪流更換,讓學生練習不同的分析角度。

故事地圖協作過程中,需要開放討論,只要學生提出的分析論點和理由合理,都應該接納成為故事地圖的答案。例如,每個學生對故事中段的轉折關鍵事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認為的關鍵事件可能會有差異。此時,教師可以請學生闡述,他們如何判斷這是中段轉折事件,可以問他們: What makes you think so? What makes you think this event is the middle one? ,討論思辯的過程,可以讓學生用中文闡述,因為此時著重思考的流動與分享,如此,學生才能發展出自己的閱讀策略與文本分析能力。因為文本分析本來就有許多角度與可能性,透過反覆的協作和討論,才能讓故事作品跟孩子自己的思緒產生共鳴,這也是語文學科迷人的地方。

Character Map 角色分析

角色分析的圖像組織圖,建議可以提供給高年級學生,或是配合比較複雜的文本故事來使用,因為如果是短篇的故事,通常只會著墨主角的變化,其他配角只是跑龍套,沒有太多文本線索可以進行角色特質的分析。

▲ 圖 4 為根據英語課文改編的角色情緒分析表。
▲ 圖 5 為美國德州二年級 Colleen 老師分享的角色地圖。

筆者之前是採用何嘉仁出版的六年級英語教科書,其中一個單元故事的主角心情有很大的轉變,我請孩子觀察故事中的圖片,先用 emoji 畫出情緒,然後再依據對話與文字,找出情緒轉折的原因。這樣的訓練可以提升孩子自己在書寫時的邏輯思維,同時也希望能讓孩子自我覺察,會讓自己產生情緒變化的原因,間接加入情緒教育的元素在角色分析的英語課堂中。老師們也可以在閱讀完英語繪本後,請全班製作角色地圖 (Character Map)。例如,Betty Goes Bananas 這個故事中,可以請學生分析一下,第一次吃香蕉的Betty,她在故事中情緒的變化。讓學生能更直接地觀察與寫出他們的發現,藉此讓學生更深入、更有目的性地閱讀故事。

也可以讓學生分組,每組挑選一個故事要角來進行角色特質分析。例如,Voices in the Park 這個故事中,兩個家庭的孩子、兩個家長,總共有四個角色,Anthony Brown 特意透過四種角度、四種字型,敘述一個傍晚去公園散步的日常故事。透過分組解析角色變化,學生能練習不同角色敘事方式對故事的影響,故事 Voices in the Park 中充滿可以進行角色特性分析的素材。筆者相信,透過深入的角色透視,也會對學生們的寫作產生潛移默化之效。

Sequences / S.W.B.S.T 程序性組織圖

此類組織圖適合步驟或事件次序明確的故事,旨在訓練學生使用轉折詞 (transition words) 來敘述事件或故事。程序性組織圖分為兩種,第一種是 SWBST (Someone Wants But So Then) 使用比較口語的 transition words;第二種是使用比較正式的 First, Next, Then, Last。

筆者在六年級課堂中使用這個組織圖,引導學生進行短文創作,用英語描述一個點心的製作過程。因為翰林出版英語課文中剛好介紹到故事主角們到客家庄遊玩,學習製作客家擂茶,所以在導讀故事後,在學習單左方請學生先書寫故事中客家擂茶的四個製作步驟;接著在學習單右方,請學生自由發揮,分享一個食譜的製作步驟。

▲ 圖 6 為根據英語課文改編的程序組織圖。
▲ 圖 7 為客家擂茶與自我創作學習單。

貼心的高年級學生分享了許多他們喜愛的點心食譜,包含檸檬汁、烤雞、冰淇淋、果汁冰塊、布朗尼、鬆餅、紅豆湯圓、奶茶、肉丸等,其中還有部分學生套用步驟組織圖,分享製作口袋怪獸Snorlax 布娃娃、如何照顧寵物貓咪、如何讓自己開心,完全實踐 think outside of the box 精神!筆者至今都還保存著這些六年級孩子們的珍貴創作,這份作品是我擔任這個班級第三年的英語教師後,三年時間灌溉而成的珍寶。

筆者當初發下學習單時,原以為全班作品可能九成都是以果汁或奶茶為主,學生們卻以他們的創意與實踐,大大讓筆者驚艷!當筆者掃描出學生作品,透過投影機分享時,孩子們七嘴八舌討論著製作過程的各種意外,原來孩子們擔心書寫步驟錯誤,都在家中實際操作了不只一次,當然也有一些是經常製作點心的烘焙高手。食物果然是國小學生最佳的學習動機。時至今日筆者都還記得,課堂中孩子們分享時閃閃發光的眼睛。您一定要有耐心,兩年的仔細養成之後,學生的寫作能力會讓您大呼值得!

Making Connection 文本關聯組織圖

▲ 圖8 為根據英語課文改編的文本與自我關聯組織圖。
▲ 圖9 為週末行程文本與自我關聯組織圖。

Harvey, Goudvis (2000) 兩位學者指出,認知基模理論解釋了人們的經驗、已習得的知識、情緒和理解力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所以透過教授學生如何將閱讀內容連結自我生活經驗,將能幫助學生更容易吸收與理解文本。

Keene, Zimmerman (1997) 提出學生若能成功使用連結文本與生活經驗的三種策略,將有助他們理解文本。三種閱讀連結策略為:建立文本與自我的連結 (Text to Self Connection)、建立文本與文本間的連結 (Text to Text Connection)、建立文本與世界的連結 (Text to World Connection)。

基於上述學者的理念,在學生進入六年級後,筆者就開始提供這個關聯圖像組織圖,考量學生有限的生活圈,筆者只有嘗試讓學生進行 Text to Self Connection 的閱讀策略分析。因為要進行兩個文本的比較分析,以及建立文本與現行世界的連結,都需要大量的生活經驗累積與成熟的抽象思辨能力,才能產出具體且深入的分析結果。筆者建議在國中或高中英語閱讀中,再施行文本與文本、文本與世界的分析,會更符合孩子們的認知發展。

筆者使用翰林出版英語教科書課文故事為基礎,先拆解故事中主角發生的事件,再依據故事事件,請學生聯想自己生活中相關的事件。例如:故事主角們到臺南遊玩,中午吃了各式各樣的臺南小吃。請學生在圖 8 學習單的左邊,分別寫下主角享用了哪些小吃,接著在學習單右邊,請學生回想自己吃過哪些特別的小吃,描述過去經歷,同時練習用過去式動詞來造句。圖 8 學習單中,學生聯想到肉圓、胡椒餅等,並回扣本單元故事中介紹的臺灣小吃,透過全班學習單的分享,教師可順勢介紹各種小吃的英語說法。

筆者的學生曾跟我分享過,四種圖像組織圖中,他們最喜歡文本關聯圖,因為他們覺得故事地圖最簡單、直覺。也鼓勵耐心閱讀此文的讀者老師們,動手改編這幾種圖像組織圖,並在您們的課堂中進行閱讀寫作實驗,筆者很有自信,各位老師們會得到許多驚喜。

筆者是使用 Pinterest 網站,在搜尋欄輸入 graphic organizer 就可以找到許多空白的學習單範本。然後再仔細挑選適合目前授課單元故事的圖像組織圖,自己重製或改編。因為每個單元故事、每個教學時機,都會巧妙地影響教師們可以套用的媒材,這就仰賴每位教師對學生們的基本能力、生活經驗與目前教學內容的理解,才能改編出最適合自己班級使用的圖像組織圖。

如果老師們擔心第一次進行圖像組織圖活動,學生會心生畏懼,筆者強烈建議可以從故事地圖 (Story Map) 開始,從五個 Wh- 提問引導,先全班共作,嘗試兩次後再分組共作、兩人一組協作,最後進入個人分析書寫。透過循序漸進的引導、提供學習鷹架以及同儕互動,學生的閱讀寫作實力,一定會逐漸精進。也期待各位讀者有任何疑問或心得,都可以跟筆者分享喔。

參考資料與學習單來源:
1. Harvey, S. & Goudvis, A. (2000). Strategies that work: Teaching comprehension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Portland, ME: Stenhouse.
2. Keene, E. & Zimmerman, S. (1997). Mosaic of Thought.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3. 圖 5 Character Map 學習單:http://www.totallyterrificintexas.com/2012/03/character-map.html
4. 何嘉仁出版社 eSTAR  Book 5 課文
5. 翰林出版社 Dino on the Go! Book 9 & Book 10 課文

2024AI_610
grammar
2024TOP
57STYLE
59style_610
2024book_610
listen
39_610
toeic_610
2025YLE
2025TKT
2025SP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在〈Graphic Organizer Application in Reading / Writing 圖像組織圖在閱讀寫作教學之應用〉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