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基石―音韻覺識
文/鄭錦桂
台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 副教授
根據閱讀研究,早期閱讀能力能否成功發展的兩項重要指標,一是字母辨識的能力 (alphabet recognition),二是音韻覺識 (phonological awareness)。因此音韻覺識可說是閱讀的基石,其重要性不容忽視。但何謂音韻覺識?它包含哪些能力?它的重要性為何?有哪些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發展音韻覺識呢?這些問題將是本次專欄探討的重點。
何謂音韻覺識
音韻覺識是指能夠將所聽到的句子或單字分割為較小的單位,並加以操弄的能力。它著重的是聲音,而非書寫的文字,同時也不牽涉口語所傳達的意義。大致上,可細分為以下幾種能力:
- 聽到一個句子後,能將句子分割為個別的單字。例如,聽到 She is my mother. 這個句子後,能知道這個句子裡有四個字。
- 能夠將字音分割成音節,如將 tiger 這個字分為 /taɪ/ 及 /gɚ/ 這兩個音節。
- 能將字音分割成「聲頭」(onset) 及「韻母」(rime),如將 pan 分割為 /p/ 及 /æn/,並能分辨出字與字之間,「聲頭」與「韻母」的異同。
- 能將字音分割成組成的「音素」(phoneme),如將 cat 分割為 /k/, /æ/, /t/。此外,當兩個以上的字同時呈現時,能判別這些字的字首音、字中音及字尾音是否相同。
- 不同層次的拼音能力,比如能將音節合併成字(/taɪ/ 及 /gɚ/ 合併為 tiger)、「聲頭」與「韻母」合併成字(/p/ 及 /æn/ 合併為 pan)、及將個別的音素合併成字(/k/, /æ/, /t/合併為 cat)的能力。
- 能夠操弄語音的能力,包括將字裡的音素替換、音節或音素刪除或增添後,能夠說出所產生之新字的能力。
音韻覺識的重要性
上述的各種音韻覺識能力有何重要性?它們與閱讀學習有何關係呢?根據文獻,音韻覺識能力與早期閱讀能力發展有密切的關係,這是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者若要藉由字母拼讀 (phonics) 將一個字唸出來,必須先將單字劃分為字母拼讀單位(如將 pig 分成 p-i-g,或將 fish 分成 f-i-sh),然後將每個字母拼讀單位與所代表的音素一一對應(如 p 對應 /p/,i 對應 /ɪ/,g 對應 /g/),最後再將這些音素拼在一起,才能見字讀音。換言之,字母拼讀教學的目的僅是介紹語音與拼字之間的關聯性,但若學習者缺乏音韻覺識,即使接受了字母拼讀訓練,也難以運用字母與發音的對應關係學習認字。
此外,在字母拼讀的教學中,教師常問學生字與字之間在發音上的異同(如 sun 與 sit 第一個音是否相同?ship 與 sheep 的母音是否相同?fan 與 man 是否以相同的音結尾?),而在介紹具有相同拼字模式的字群組(如 cat, mat, hat, pat)或進行造字活動時,也常讓學生將字裡的某一個音替換成另一個音,這些教學過程都牽涉到音韻覺識。有研究顯示,學童對音韻覺識的掌握高低,會影響字母拼讀教學的成效 (Juel, Griffith, & Gough, 1986),而字母拼讀能力不佳的學生,常常在認字能力上也不足,進而影響後續閱讀能力的發展 (Juel, 1988)。
不過,音韻覺識能力並非自然發展的能力,而是必須經過訓練。研究也顯示,音韻覺識的訓練有助於提昇字母拼讀教學的成效,因此教師在進行字母拼讀教學時,可同時進行音韻覺識的活動,使缺乏音韻覺識的學童更能有效學習及運用字母拼讀規則。
音韻覺識活動的類型
根據 Phonics From A To Z 的作者 Wiley Blevins (2006),音韻覺識活動可分為五大類型:(1) 押頭韻及尾韻的活動 (alliteration / rhyme);(2) 判斷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字裡的韻母、字首子音、尾音、中間的子音或母音異同的活動 (oddity tasks);(3) 不同層次的拼音 (oral blending) 活動(包含將音節合併成字、將「聲頭」及「韻母」合併成字、將個別的音素合併成字之拼音活動);(4) 不同層次的切割 (oral segmentation) 活動(將單字切割為音節、「聲頭」及「韻母」或個別的音素);(5) 各種操弄語音 (phoneme manipulation) 的活動,如請學生將 mat 的字首音替換為 /s/ 後,說出 sat;將 mat 的尾音替換為 /p/ 後,說出 map;將 map 母音替換為 /ɑ/ 後,說出 mop;將 monkey 的第一個音節刪除後,說出 key;將 flake 的第一個音素刪除後說出 lake;將 play 第二個音素刪除後而說出 pay;將 meat的尾音刪除後說出 me;在 low 的字首加上 /b/ 後,說出 blow;在 bed 這個字中間加上 /r/,說出 bread;在 how 這個字後面加上 /s/ 後,說出 house。
Blevins 認為押韻的活動及判斷聲音異同的活動最簡單,應最先進行,其次為拼音的活動,再其次為切割的活動;而聲音操弄的活動最為複雜,困難度也最高,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安排在最後。然而,Blevins 亦指出這些活動雖有先後之分,但學生並不需精熟每一種活動後才能進行下一類型的活動。事實上,不同類型的活動之間可以有重疊的階段,因此教師只要依據活動的難易度,逐步增加活動的難度及類型即可。
音韻覺識教學活動
單純的音韻覺識訓練,學生只是做聽音及發音的練習,在這種缺乏意義的情境下,學生很容易感到無趣。教師若將音韻覺識的訓練融入歌謠韻文、繪本教學、遊戲、聽說教學、字母拼讀教學、拼字或造字等活動,或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事物作為學習內容,將可使音韻覺識活動更具意義及趣味性。以下為一些教學活動範例提供教師參考。
- 押韻的活動
許多歌謠韻文及兒童繪本的文字常常押韻,教師可常讓學生聆聽及朗讀歌謠韻文及繪本,讓學生體會文字押韻的樂趣。同時可舉其中的押韻字為例,介紹押韻的概念,再設計後續活動,強化學生對押韻的認識。
例如,在 Rain, Rain Go Away 這首韻文裡,有 rain 與 again 這一組押韻字,教師可以此為例介紹押韻字,然後再讓學生想一想韻文中是否有其他的押韻字,等學生找出另一組押韻字 (away, day, play) 後,可用兩種不同顏色的筆在這些押韻字下畫線,以標示不同韻母。再讓全班重新朗誦韻文,唸到押韻字時則拍手。等學生熟悉歌謠韻文的文字後,以便利貼遮住部分押韻字,看看學生是否可以自己說出那些被遮住的押韻字。此外,教師也可補充一些其他押韻字,然後設計辨音的練習,讓學生聽辨一組單字是否押韻,如聽到押韻字(如 rain 及 train)便將兩手圍成一個圈,若是兩個不押韻的字(如 come 及 play),就用兩手比一個叉叉。
- 音節的活動
教師可利用學生的英文名字讓他們理解音節的概念。首先,教師舉例示範如何以打拍子來表示音節,如 Tom 為一個音節,所以拍手一下, Lisa 為兩個音節,便要拍手兩次,Tiffany 則要拍三下,以此類推。等學生了解規則後,教師隨意點選學生站起來說出自己的英文名字,然後全班邊覆誦其名,邊拍打出音節數。
另一個音節活動也是以學生的英文名字為練習內容,但可同時讓學生練習將字分割為音節及將音節合併為字。例如,當說 Candy 這個名字時,邊說 Can-dy,邊向左跨兩小步,然後再快速往右跨一大步回原點,並說出 Candy。
- 判斷字首子音異同的活動
教師一次展示三張圖卡,並說出這三張圖卡的對應單字,其中兩個字的字首子音相同,另一個字的字首子音不同,如 fish, fan, soap,學生必須說出字首子音不同的那個字,教師可指出相對應的圖片。此外,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說出另兩個單字共有的字首子音為何。
- 拼音的活動
音韻覺識的訓練也可用猜謎的方式進行。準備一套動物的圖卡放在一個袋子裡,隨意抽出一張,不要讓學生看到。然後將圖卡的動物名稱分割為「聲頭」及「韻母」或個別的音素,如 d-uck 或 d-u-ck,然後讓學生說出該動物的名字後,教師將圖卡展示給學生看。
- 分割字音為音素的活動
教師提供一張畫有不同格子數的音格 (sound boxes),如兩個格子、三個格子及四個格子的音格。教師告訴學生一個格子代表一個音,然後帶著學生唸一個字,這個字可能有兩個音(如 egg),三個音(如 fan)或四個音(如 nest),唸時可把組成的音拉長,讓學生更清楚地聽到有幾個音,如 fan (ffffaaaannn),然後請學生選擇有正確格數的音格(三個格子的音格),並自己重複唸一次,每唸一個音,就放一片塑膠花片在一個格子內。此項活動亦可與字母拼讀活動結合,也就是用字母小卡取代塑膠花片,讓學生選擇正確的字母小卡放入格子裡,或讓學生直接填寫字母,成為聽音拼字的活動。但須注意的是,英文裡有兩個字母共同發一個音的拼字模式(如 ch, sh, oo, gg)及不發音的字母(如 ice 一 字裡的 silent e),這時最好將共同發一個音的兩個字母印在同一張小卡上,silent e 則可與發最後一個尾音的字母放在同一張小卡上(如 ce),以強化學生對字母與發音對應關係的觀念。